《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讲述了一位低智者接受科学实验,短时间内变聪明的一段经历,全文以主人公查理第一人称日记记录,从最开始的拼写错误、平铺直叙,到后来的洞见深刻。前几章通篇的错字让我几乎放弃,习惯后倒是把查理的拼写当成了标准字词,接受实验前,他日记里出现最多的就是“便匆名”(变聪明)。

1643093223(1).jpg

读此书之前,我是个享乐主义者,高举“爱自己”的旗帜,拒绝内卷,奉行及时行乐。我想这个时代,有很多“内卷”的受害者,一生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人设,人过中年才发现前半生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生,而是别人认为“应该过的”人生。所以自然而然,看到查理努力上阅读班、即使错误百出也要每天坚持写日记尔尔,我最初的感受是,这不过又是个内卷受害者,科学实验变聪明?拜托,聪明未必是件好事。就像人人都想中五百万,而真正的有钱人都未必快乐。

果然,接受实验后的一小段时间,查理首先体验到的都是变聪明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不再纯粹崇拜比他厉害的人,而逐渐开始嫉妒。他不再单纯享受努力的过程,而开始害怕犯错。我于是理所当然认为,作者试图以此书来告诫世人,不要随便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事物,一旦有所在意,人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轻则郁郁寡欢,重则走火入魔。

可是,当查理的智商开始以指数级增长,这种纯粹的负面影响逐渐消失。他终于能和曾经喜欢的阅读课老师约会,终于能体验自己曾经向往的与人正常交流的状态,终于能跻身名流,在重要场合高谈论阔。

追到曾经因智商差距无法在一起的恋人、结交名流、功成名就,乍眼一看,很像是平日里被生活打压得只能从逆袭网文中寻求慰藉的普通人的白日梦,越想越令人焦虑迷茫,认为令人羡慕的人生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倘若仅此而已,我只会嗤之以鼻,将此书打上“加剧内卷”的标签。

而作者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他并没有刻意美化查理得到常人想要的一切后的人生,不过,也并没有刻意批判这种反自然通过实验的获得。他只是用最真实的笔触,写一个在外人看来的天才、在他自己看来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享受爱情时如同孩子一样纯粹的开心,他面对伤痛时也会愤恨、羞愧、失控、并不是刻板印象中智商200的冷血天才。查理不过是我们眼中的别人、或者别人眼中的我们,外人眼里的光鲜,其间冷暖,只有自己知晓。这种真实的刻画,令我忘却了最初执意想知道的答案——变聪明对查理而言,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我只能说,查理的聪明,令他体验到了更为丰富的人性、更为细腻的情感。

又及,智商的骤然增长让他经历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心路体验。当他从低能儿变为正常人时,他得以与心爱之人真正交往,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当他从正常人变为天才时,他得以审慎对待自己的情感需求与创伤,诚实面对内心。他并没有被聪明带来的物质条件冲昏头脑,变成名利场中面目全非的玩家,当然,也并没有因为聪明而获得全然的快乐。聪明赋予他敏感,去体悟大喜大悲,去洞见人性复杂。而查理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不否认曾经的愚笨的自己。一颗自始至终真善美的内心中,傻瓜与天才、简单与复杂、肤浅与深刻、悲与喜并存。

这难道不是众生百态所呈现的真相吗?

聪明让他体验了千百种人生中汇聚的种种情绪。

越往后读,我越发忘记自己最初的偏见: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就是“内卷”,就是徒增烦恼。我欣赏着查理对自我欲望的坦诚、欣赏着他为梦想的竭力奋斗。

而结局是,查理的实验失败,他又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天才重新变为傻瓜。

有人说,哦不,可爱的查理,这真是个悲剧,看来非自然获得的东西,果然不能长久。

可是文章最后的那个查理,从天才沦为傻瓜的查理,明知别人嘲笑他愚笨的查理,却轻易懂得“让别人嘲笑也没关系,放宽心可以拥有更多朋友”的道理。

谁说,他自始至终不是聪明的呢?

而在这广袤无垠、充满未解之谜的宇宙之中,又有什么是非自然的呢?倘若聪明不属于查理,宇宙又怎么会让他体验这聪明?

读罢全文,我忘记了我的初衷,却始终记得查理的初衷,他“便匆名”,是想要“交到朋友,获得快乐”。

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我不禁问,查理和那些徒然内卷,奋斗终身而郁郁寡欢的人,有什么决定性的区别呢?

第一反应是,他遵从内心、从不自欺、与人为善。

但这不是此书教给我最重要的事情。

傻瓜查理和天才查理,谁更快乐?

倘若查理没有重新变笨,会一直快乐吗?

对查理而言,快乐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当我开始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他人的人生,便懂得了每个人定义中的悲与喜、成功与失败、得与失不尽相同。

我以为的内卷,或许是他人较之于我更为丰富的一段体验,甚至是艰难抉择后的甘之如饴。

这世间选择并无对错,不过那些更快乐的人,或许是坚信着自己选择正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