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部爆款剧《开端》自昨晚大结局,便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笔者是在一次吃饭时不经意听同事聊起这部剧,抱着“试看一下”的心态“入坑”的。剧情并不复杂,讲的是男女主陷入了一起公交车爆炸案中,然而男女主能够在爆炸中不死,并在每次爆炸被炸死或者自行“陷入睡眠”后,便能够时光倒流,重新回到爆炸之前的公交车。于是,在最朴素的“救助全车乘客性命”的价值观引导下,男女主在爆炸发生后通过循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爆炸前,企图破除循环困境,将全车乘客从死神的链条下拯救出来。
如何破除循环的困局,全剧是从两条线进行展开,一条主线,一条辅线。主线是男女主角在意识到陷入循环后的自行努力,即首先判断核实每个乘客“携带炸弹”的嫌疑并进行了验证,辅线则是发现光凭两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解除困局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求助于公安机关,并根据累积的求助经验对公安角色的人性得以把握,从而提前预判并告知实情,最终位于主线的男女主和位于辅线的刑侦支队长实现“胜利会师”,拯救全车乘客性命的同时,策划公交车爆炸夫妇埋藏心底的报复情绪亦得以疏导。
在《开端》的原著小说中,作者祈祷君在连载时点明的主旨是“普通人如何破除命运桎梏的故事”,原著中的普通人,指的是男女主。回到剧中,普通人的范围扩大到了整车的乘客,无论是杀人判刑、被妻儿抛弃的种瓜老农,还是背井离乡,在工地出事后为生计发愁的老焦,亦或是带着一大袋子药的中年妇女,“公交车乘客”这一身份的设定,就暗含了生活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
值得聊聊的是那个口罩男,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笛,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式父母控制下的独生子,他也有自己内心的反叛,比如明明患有哮喘,但是仍旧坚持救助流浪猫,一个人在外面偷偷租了一间房子用来养猫并布置成“极具反叛意味”的风格,折射了当下社会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巨大裂缝。口罩男被男女主告知是那个“被选中的人”时,竟是没有太多的犹豫便答应了帮忙,要知道,男女主在公安机关可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说服办案人员相信所谓的“循环穿越”,公安侦查也从而不了了之。在口罩男摘下口罩的那一刻,他可才是真正地成为了笛卡尔口中”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的人啊。
剧中对卢笛角色的塑造,揭示了当下原生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创伤,独生子女在父母令人窒息的爱裹挟下,成为了一个工具,这个工具盛装了父母的爱、关怀、期待和所有复杂的情感,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子女表面顺从的和谐背后是内心与父母的剧烈对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表面越是顺从的人,内心往往越是反叛,这样的对抗随着日复一日的积累,一旦遇到一丁点星星之火,便可成燎原之势,引发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所以才存在了公安局的那一幕,口罩男的母亲歇斯底里,口罩男一言不发、怒目相向。
最美的风景从来不是在终点,而是在沿途。
笔者认为该剧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对车上乘客人生故事的铺陈,例如上文所述的口罩男的故事,而反观男女主的“破局主线”,虽采用的“科幻形式的现实主义题材”十分成功,但是仍存在一些小瑕疵,不得不述之一二。
《开端》的前两集聚焦于公交车因为避让外卖车辆而撞上油罐车导致爆炸,实质上对于剧中的主旨体现意义不大,反而拖沓了整部剧的节奏。其次,男女主的心路历程前后质的变化不大,没有进行过多的设定,相对比而言,男主的明显要高于女主,男主从一个胆小怕事只顾自己的人到真正深入循环之局中,特别是明知每一次的循环都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仍旧坚持,虽暗含了对女主的情愫,但是仍旧体现了勇敢无畏,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自不待言。女主这方面稍显不足,在全剧进展到后半部分,有一个镜头,女主明明知道很难改变,但是仍旧毅然决然上车,“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淋漓感体现得酣畅无比。
此外,无限循环的剧情设定,将男女主“毅然决然”进行破局的人性价值进行了降维,无限循环的本质就是不会死,或者可以选择不死,所以无论如何折腾,无非就是再睡一次再醒一次从头再来而已。虽然后半部分提示了每一次循环对男主造成了伤害,但却间接稀释了炸弹爆炸的紧迫感和危险感,让人恍惚有种“密室逃脱”的参与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好人好事得以弘扬,坏人罪过遭受审判,平凡人的故事仍在夜以继日地持续发生,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直在人间,是这部剧的核心,又或者有其他。受限于自己的学识、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看剧时候的观感和剧后的观后感,但人性中本质的东西是相通的,一千个人里虽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归根结底,哈姆雷特是人,也只能是人。
最后用剧中男女主的一段台词来作为结尾吧,这段简简单单的台词体现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比如,爱和勇气。
(女主)李诗情:你说如果,没有下一次了呢,就是,如果第二天醒过来,我们什么都不记得了,该怎么办?
(男主)肖鹤云:反正我肯定会记得你,即便是你把我忘了,我也会主动找到你,敲开门,然后跟你说:“你好,我叫肖鹤云,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
(女主)李诗情: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