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打开手机首先看到的是俄乌战争的新闻,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电视上也是持续在播放关于战争的报道。抛开大国利益争端不谈,只希望冲突早日结束,生灵免遭涂炭。
铺天盖地的俄乌战争新闻不禁让我想起前阵子看过的一本书,和自己曾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书的名字是《莫斯科绅士》,作者是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此人本科耶鲁,硕士斯坦福,堪称精英人士,这也基本上奠定了小说的特点。笔触细腻,格调小资,人物儒雅风趣,场景精致迷人,整体艺术品位不俗。
故事背景是苏联解体前期,社会动荡,政局不安。主人公罗斯托夫伯爵,一生不羁放纵,闲来无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政府当局,结果法庭认定其犯下不悔罪,判罚其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软禁,终身不得踏出酒店半步。
酒店里面人来人往,伯爵得以遇见各式各样的人物,酒店的服务员、主厨、缝纫工、理发师、修理工,住在酒店的游客、演员、外交官等等。他们都与伯爵有着各种交集,其中一些人则成为了伯爵的朋友。
故事一开始,伯爵便结识了可爱的小女孩妮娜,他教妮娜如何成为一位举止得体的小公主,他们一起去探索酒店的种种秘密。后来妮娜长大,有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她嫁给了一位同志,生下一个女孩,取名索菲亚。此后为了参加革命,妮娜把索菲亚交给罗斯托夫伯爵抚养,自己随革命伴侣远走他乡,此后再也没有回来。
美丽而嚣张的女演员安娜下榻酒店,她的两条巨型宠物狗引发不小的骚动,伯爵及时出手控制住场面,也俘获了安娜的芳心,后来两人成为情人,演绎起一段乱世佳人的爱情故事。
虽然并不寂寞孤单,但是失去自由对于一个人来说毕竟是巨大的打击。年复一年,伯爵不断与绝望、消沉、厌世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他拿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态度,始终以自律的精神对待生活,以绅士的风度对待朋友。
低谷中,他想起他的教父,一位俄罗斯大公对他说过的话:“ 人生中的逆境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假如一个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就会被命运掌控。”
绝望时,他从书籍中找到慰藉,他常读的《蒙田随笔》中是这样写的:“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最可靠的标志就是看他是不是总是很快乐。”
索菲亚在伯爵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伯爵将她培养成为一名钢琴家,此后索菲亚经常登上舞台进行钢琴演奏,但是伯爵不能踏出酒店,只能默默为她祝福。
终于时机成熟,索菲亚出国进行钢琴演奏,她抓住机会逃出音乐厅,躲进了某国大使馆。而伯爵也趁着大都会酒店混乱之际,逃了出来,也躲进了某国大使馆。此后二人成功会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小说作者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俄国文学、音乐等艺术的赞美,同时也对其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否正确在此不做评论。因此这是一部政治色彩很浓的小说,这大概也是本书在欧美大受欢迎的原因,据说同名美剧也在拍摄当中。
我本人对俄罗斯的感情比较复杂。2019年,我赴俄罗斯参与项目建设。为了办理劳务签证,我们在布市移民局接受体检,大概是怕我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疾病,工作人员要求我们一概脱光一丝不挂,在一位女性检查官面前接受检阅。
这还不算完,为了检验我们是否吸毒,工作人员要求我们上交尿样,怕我们作弊,又是一位女检察官现场监督采尿做业,不少同胞大呼难以接受,也有人过于紧张,完全无法完成任务。
与俄罗斯业主的合作也是一言难尽,俄罗斯人开会的时候经常对我们冷嘲热讽,百般刁难,甚至有人用英语飙脏话,还有人用俄语飙脏话,开始的时候我们听不懂,后来学了些俄语,才知道原来对方是在骂我们。
俄罗斯人不加班也是出了名的,周末的时候去城里理发,下午四点到达理发店,但是那里已经下班,两位大姐站在门口抽烟。我表示想要理发,然而大姐微微一笑表示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改天早点来吧。于是我只好等到下个周末早早赶过去,才有幸理上发。
中国人一些吃苦耐劳的做法,在俄罗斯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有一次一位俄罗斯同事跟我说,她曾经到过中国东北,看到一位妇女站在冬日寒冷的黄昏中卖着烤地瓜。她当场就哭了,于是上前买了几个烤地瓜,并希望这位中国妇女能够尽早回到温暖的家中。
与俄罗斯业主的相处不是那么愉快,但是我们自己项目上的俄罗斯雇员就很友好了。有大姐从家里带来特色美食给我们品尝。她腌制的生肥肉,蘸芥末,夹在面包里吃。我们都觉得油腻,不敢吃,但是大姐执意让我们在她面前吃,盛情难却,我只好吃下去,也没敢怎么嚼,直接就咽下去。说不上好吃或者难吃,只能说一方水土造就一种饮食习惯,在这种极寒地区,生吃肥肉是保持热量的良方。
立春之际,当地人吃煎饼,也带到了办公室,配上俄罗斯的特产鱼子酱,还有果酱和沙拉,吃起来感觉味道棒棒的。
还有热情的当地同事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喝伏特加吃牛肉。还有腌制的小鱼干,作为下酒菜也是不错的选择。列巴也是当地人的最爱,虽然吃起来有一点硬,但是嚼着嚼着就觉得很香。还有奶渣,既不是鲜奶也不是酸奶,拌入果酱一起吃,风味独特,至今难忘。
周末的时候,我们常常到城里的足球场踢球,夏天顶着太阳踢,冬天就在雪地里踢。一起踢球的有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大家呜呜嗷嗷,喊什么的都有,好不热闹。踢完球,来到街边买上一杯格瓦斯喝,卖格瓦斯的女孩儿大概十八九岁,气质惊艳就和冬奥会上的俄罗斯花滑女运动员差不多,俄罗斯大街上这样的女孩儿很多,迎面见了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就像曹植见了洛神那样。
我学滑冰也是到了俄罗斯之后的事儿,教会我滑冰的女孩儿来自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她的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哈萨克人。她的眼睛一个是蓝色,一个是棕色。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平时经常聊天,周末大家也经常一起滑冰、吃饭。她很阳光,爱笑爱运动。可以说是出现在我灰暗的异国生活中的一抹彩虹色。
圣诞节的时候,贝加尔湖女孩儿送给我一个俄罗斯套娃。中国春节的时候,我送给她一个中国京剧娃娃,还有一条围巾。她说有机会的话去贝加尔湖看看,那里真的很漂亮。我也想去,但是如今的我似乎已与那份洒脱渐行渐远。
最近疫情卷土重来,吉林、山东等地都有不少阳性病例,而我目前所在的广东揭阳也出现疫情,有人背着消毒水箱四处喷洒消毒液,原本去海边工地的计划被取消,去梅州出差的计划也泡汤,月底的考试似乎也变得岌岌可危,这个考试是2020年报名的,因为疫情原因,已经推迟了两年,翻来覆去鸡犬不宁,真是令人唏嘘。
如今我被封闭在项目营地宿舍里,每天去食堂吃三顿饭,下午做一次核酸检测,看看书上上网,空气忽然安静得让人难以置信。有时候我在想,疫情是不是地球在提醒人类,偶尔放慢一下节奏,关注一下自然,感受一下内心。也提醒人们忘记争端,回归和平,就像莫斯科绅士那样,虽然生活不尽如人意,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