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演进,人们多多少少都会陷入这样的浪潮中,逐渐随波逐流。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我们不妨能够看到“小悦悦”事件的袖手旁观以及“老人过路”摔倒的观望不前,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不难想象人性的险恶,人心的难测似乎让人们对“善良”一词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也让社会的风气陷入了一种麻木、病态的境地,这不得让我们来重新去思考“善良”一词的真正意义。
接纳是善良的基石。记得高二的时候遇到一个男生,那个男生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穿的鞋也是破旧破旧的,指甲缝里夹碎泥屑,每次看见他呢都会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有的时候要么拖着,要么就抱着,整个人看上去傻愣傻愣的,在他身上还能够闻到异臭,有的时候看到他我都会选择绕过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他对我来说,我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排斥效应。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和朋友交谈,发现我的一位朋友和他并肩而行朝带他前来,看见这场景,我不由得心生一种负罪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存在的,如果以一个优越感的姿态去看待别人,这是不自然的,我很惭愧!因为这次机会我得以跟他进一步交流,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时常关照他的生活,他有的时候会跟我分享一些奇思妙想的知识结构以及千奇百怪的知识技能,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在需要与被需要中,被善良的光芒所照耀,我很幸运!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了些许日子,直至他的消失。
后来,我从朋友得知,在我关照他的日子里被我同班的一个女同学看到,那个女同学是我所认识的,在那段时间里,她也在跟我做着同样的事情,她时而会在清晨的朝阳里给他送去一份热粥,带去一份温暖。听后之余,很是感动,我们因为爱而被爱,因为投射光而被光照耀。你看,善良不就是如此吗?你给人带去一份光亮,别人也会因为你的善意所感动,向你投来一份光芒,你照耀我,我照耀你,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变得年轻美丽,永不凋零!
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事情依然在我脑海中提醒着我自己,之后就居城市求学的那段光阴里,遇见的人事,阅读的书籍都在一点一点的净化着我,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变化,也让我能够得以思考和重新去审视自己。
善良是需要植育的。对于善良也是需要植育的,我相信这样的观点难免会有歧义。从某个角度而言,善良不就是由内向外生于对某人某事某物的一种接纳与赞美吗?显然,在这样的问题中,我们从《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可窥见一斑。没错,我不否认这样的论断,因为从始至今我依然在相信着——人性本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我们会逐渐的发现,其实人都是有着一定的幽暗成分存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成分存在,所以我才说善良也是需要植育的。
小时候我们可能会不理解,跟父母出去遇见长辈,父母都会教导我们叫叔叔阿姨,向他们问好。之后我们会慢慢发现,所有的行为练习最终就是让我们学会发自内心的去尊重他人。那么,善良有没有这样的必要呢?我认为还是要有这个必要的。我们需要运用这样的练习去温润自己的内心,来与之幽暗形成一种抗衡甚至是超越,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被这样的善良所感动。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当你对自己有着一个清醒的认知之后,在这种行为的驱使下,这种幽暗的成分会慢慢退化,相反你也会成为那一个播种善良的使者,成为那个社会的造福者,更甚者是之为享有者,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中平衡前进的。
善良是一盏长明灯。《论语》中说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细细思来,古人的劝诫实则不无道理。小的时候在乡镇上小学,那时候的纯粹主义就是保持一种占地为王的匪性特征,这种傲性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时常跟人打架斗殴,以致于至今依然可以看见皮肤表层上镌刻着的风霜岁月。所谓善恶,不过是人的一念之间。
记得那时有一个公益广告——为他人留一盏夜灯。广告中,一对住在二楼的年轻夫妻正在阳台晒着衣服,楼下一对工人夫妻正借着二楼投下的微弱灯光小心翼翼的吃着晚饭。年轻夫妻晒完衣服便顺手将灯关上了,这时楼下传来了工人妻子在责怪丈夫的声音——原来是因为没有灯光,老人夹食物时没有夹稳,食物掉落到了地上。二楼的夫妻听到后连忙打开了灯,让工人夫妻能好好的吃完饭。看完了这个广告,我不禁慨然:原来,善良可以这么的让人快乐;原来,善良就像是一盏长明的夜灯,照亮你我,也点亮了他人。
“善良的心灵并非漫山遍野,但也如点点繁星照亮黑夜。”愿我们看尽四季的风景,体会过人间冷暖后,还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做个善良的人,温暖他人,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