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这句话流传甚广,一直以来,许许多多的媒体宣扬《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都是把它当作一本“励志鸡汤”,鼓励人们去追求梦想。

但如果毛姆真的按这般套路出牌,这本书未免就有点名不副实了。

dc54564e9258d109273de21df22cbcb96d814d39.jpg

开头的一通意识流,让人摸不到北,当我硬着头皮慢慢读下去,又发现主角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真的太冷漠、自私了,甚至用肮脏来形容他且不为过:他从来不会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为了梦想抛弃了妻子和儿女;对于一直支持他、给予他各方面的帮助的斯特洛夫非但没有感恩之心,还抢走了他的老婆,引发了一场悲剧;一直秉持着一种蔑视的态度对待所有人,对女性的认知存在着许多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偏见......这样的故事情节、这样的人物设定,如果被当作“榜样”来宣传,未免有些太毁三观了。

可以说,毛姆前面的一大半部分的描写,都让我对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的厌恶越来越深。

并且,不考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考虑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不是有点太不现实了?

但当到了最后面,小说的高潮部分描写到斯特里克兰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所创作的那幅旷世名作——巨型壁画时,我突然不怎么厌恶这个角色了,转而感受到的是艺术的魅力——美妙、惊人,让人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奇妙力量,在艺术面前,人会不自觉地折服。

但我始终没有彻底改变对于斯特里克兰的态度,只不过从厌恶转换为了一种中性的态度。

我依旧厌恶他的为人处事风格,但我钦佩他那持之不懈的毅力和那过人的天赋、对于艺术的敏锐的感知力。

因此,我想,毛姆写这本书的目的绝不是赞扬大家都去这样追求自己的梦想,毕竟,如果每个人都像斯特里克兰这样,估计人类文明早就消亡了。

毛姆更想表达的,大概是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人性的解读以及对于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映。

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从他们身上,也能窥探人性。

斯特里克兰夫人一直给自己营造了一个“优雅、端庄”的上流社会女性的人设,同时,她也是一位贤妻良母,有着一个恩爱和睦、令人羡慕的家庭,但突然有一天,她苦心营造的美好生活被斯特里克兰打破:他出走了,抛下了一切。她一度认为丈夫是有了新欢,无法接受丈夫竟是以画画这般如此荒诞的理由离开了自己。她感到愤怒,因为她可以与一个女人抗衡,却无法与一种观念抗衡,并且,斯特里克兰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对于她的评价,会让她苦心营造的人设崩塌,这是她最不能接受的。

在她眼中,别人的看法至关重要,她的悲痛,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受损,这和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的斯特里克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好人斯特洛夫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一次次地面对斯特里克兰的冷嘲热讽,一次次地为斯特里克兰付出但却从未得到回报,甚至自己的老婆都被对方抢了,还能够原谅这两个人,卑微地挽留老婆,最后甚至提出把自己的画室让给他们。

这好像不是老好人,是缺心眼。

在斯特洛夫身上,我看不到他的原则和主见,也看不到他的自尊和底线,好像无论什么情况,他都可以做出让步,他一心只想着为了别人。

要想不被人一直消耗,便要避免成为斯特洛夫这样的人。

但同时,他也是当时唯一赏识斯特里克兰的人,他对于一些事物的洞察力很强,有着先见之明:他早就看出斯特里克兰是天才,因此,他也舍不得让斯特里克兰穷困潦倒,他希望斯特里克兰能够成名。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造了斯特里克兰这一立体的角色——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但性格却古怪到极点,情绪阴晴不定,缺乏同理心,无法与人产生共情。

太多的励志、正能量故事的主人公都给人一种有着“主角光环”的感觉,他们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本来有缺点,在经历一系列的打怪升级旅程之后,这些缺点也都会被弥补。

在这样的角色身上,你找不到什么缺点,但也不会对其留下什么印象,毕竟,这样“完美”的角色实在太多了,他们的人物塑造,都过于扁平化了。

毛姆创作作品最多的时期为二战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个人也受到极大的约束,文明崩坏,在这种背景之下,斯特里克兰放弃本来优渥的生活条件、安稳的生活环境,不顾他人的反对和冷嘲热讽,只身一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便更为不易。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如果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完全放弃六便士,一味地去摘月亮,恐怕早就饿死了,毕竟,像斯特洛夫那样的伯乐和阿塔那样一心一意照顾他,永远不离不弃的人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在他处于困境之中时也都选择了冷眼旁观——这点影射到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有多少怀揣梦想的人,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

这便是精神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比起励志鸡汤,告诉你“爱拼才能赢”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去勇敢追求,反对对于自由精神的束缚。

斯特里克兰式的生活,终究只是个幻想,我们不是要成为斯特里克兰,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平衡我们的理想与现实。

寒窗苦读十二载考上名牌大学,四年卷天卷地成功保研,读研时期继续贯彻“卷王”精神,毕业后成功进入大厂,过着996的生活,微信钉钉时刻在线,加班、半夜组会脑暴已成常态,钱挣得确实多,但自己的时间和价值一直在被压榨,没有时间休息放松,更别提看看外面的世界,身体越来越差,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们好像总是在羡慕别人的自由生活,但其实,少给自己设一些限,多注重一下自己的感受,像斯特里克兰那样“自私”一点,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敢于追求,我们也可以过上自己喜欢的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