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相较于城市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充沛的教学资源,乡村教学却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短板。由于发展水平局限,许多的乡村学校都无法满足学生基础教学物资的分配,甚至连黑板都用过几十年从未更换。但要想让乡村教育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要有甘于奉献的老师能够去到乡村。
《孩子王》便讲述一位从城市来到乡村支教的老师的故事。文革时期,知青下乡成为社会的号召。插队七年的知青老杆来到云贵山区的一座简陋小学担任老师,他非常平易近人,其他的老师都叫他“孩子王”。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教学设施极其欠缺:教材都无法分配,上课全靠抄写老师书写的笔记,而这也让他感到困惑。但这些文章却全是政治学习资料,批评文章为主,但这些孩子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认不全。
后来在课堂上老杆遇到一位叫做王福的孩子,他认识的字多,并且将所有的生字都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让老杆感到很是欣慰,而他也让所有的同学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在黑板上划出来,他这才知道这群孩子也想要学习,但他们没有识字的能力。从那天开始老杆便和孩子们相处的越来越和谐。
有一次老杆带着孩子们去山上砍竹子劳动,而王福和同学们打赌说砍完竹子之前就会写完一篇作文,他想要得到老师的那本唯一的字典。第二天王福带着老师和同学们去到自己父亲砍柴的地方,在这里老杆认出王福的父亲并告诉他王福对于学习的兴趣。老杆同意将字典送给王福,但告诉他这是他送的,并不是赢得的。晚上的时候王福在抄写老师的字典,而字典真正的主人知道这件事后将字典赠给王福,而他终于有所触动,对老师的关怀感到非常感激。
后来老杆离开队伍回家,在临走的时候看到山上树枝招展,而这也就是烧山前的景象,那些树干也都被当作祭品般的成为乡村习俗中的元素。老杆在这里干了七年,最后还是满怀遗憾的离开,但他依然很满足。
故事很朴实无华,老杆这样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的依然存在,他们就是乡村教学的一片天,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启发这一群有灵性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被这群老师点燃,代代相传,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影的摄影有着成熟的美学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水中倒影的那棵树,让人印象深刻。作为第六代电影人陈凯歌相较于《霸王别姬》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孩子王》也算是一种成功。他反映文革时期知青下乡和农村教学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从而揭示人性和时代背景。
电影中的老杆让我想起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她用几十年的时间培养几代农村女孩能够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帮助无数农民工的孩子能够读书学习,将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人,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他们热爱教育,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担任自己神圣的使命。或许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