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和父母去一个亲戚家探亲,临近饭点,我和父母就被热情好客的亲戚留下来吃晚饭了。
亲戚为了招待我们,特意拿出了家乡的特产:那是一块肥的流油的猪肉,周围一圈被烟熏成焦黑色。
亲戚一个劲儿地推销自己家乡的特产,还加了好几块放进我的碗里,热情地说:“快吃,这个好吃。”
我向来不喜欢吃猪肉,此刻碗里放了几大块肥肉,脸上只能挂着尴尬的笑。
咬了一小口,肥腻的汁水从牙缝里挤出来,我瞬间觉得胃里一阵翻山倒海,下一秒就直接吐了出来。
这一幕被大人们看在眼里,亲戚和我的父母面面相觑,亲戚边递纸巾边问我:“你以前不是不挑食吗?怎么现在猪肉都吃不得?”
我擦着嘴,说不出话来。
我以前的确不挑食,但不好意思,我没按照原定的轨迹成长。
02
在我小学的时候,印象中我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女孩。
我会很大胆地站在讲台上朗诵课文,会跟老师很自来熟地聊着天。
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纯纯的“社牛”。
老师们喜欢我,同学们也跟我玩的很好,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拉着我的小手,说:“真羡慕你是外向的性格。”
外向、大胆,在别人眼中的我,逐渐成为了我要求自己的标准。
可是,当上了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脱离了这两个标签。
我渐渐地就不敢在大众下说话,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连老师的目光也不敢直视。
下课了我就把自己藏起来,试图以最快速度回到宿舍,我害怕社交,害怕同学话里可能有的意味深长。
父母发现了我的异样,妈妈问我:“你以前不是最喜欢跟朋友出去玩了吗?怎么现在总是宅在家里?”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妈妈,就正如当初的我对亲戚“为什么不喜欢吃猪肉”手无足措一样。
每一天悬在天空中的月亮也不是一摸一样的,长大后的我自然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
我在心里悄悄回答妈妈。
03
胡塞尼在《群山回唱》中写过这样一句话:“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似乎越长大,越活得不像自己。
是我们的错吗?
是我们被世俗改变了吗?
在每个寂静无人的夜,成为大人的我们都这样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可是心静悄悄的,无人应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贴上了外界的很多个标签,被很多流言蜚语定义,被很多双眼睛注视。
在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说:“在很小的时候,我们是被父母以及身边的人所定义的。”
大家所认为的自己,就应该是自己。
但其实这是一种同一性的混乱。
当每个人想走出这个怪圈时,就会受到很多人的阻挠以及否定:
“你不行。”
“你不该这样做。”
“你应该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
可事实是,长大成为大人的自己也没能活成小时候自己想成为的人。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
白纸的未来,看似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可以写出无限种可能。
04
佳苒溪曾这样说过:“不被应该束缚,甘为梦想献身。不是完美主义,总爱追求极致。不被标签定义,习惯打破界限。”
管他们说的什么话,去他们口中的自己。
镜子照出的是你,能定义自己的也只有你。
怕什么人言可畏。
你有拒绝的权利,也有热爱的自由。
你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