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老残,手摇串铃。行医糊口,不入仕途。
看完书后,我其实一直对他人的一句书评有着深切的认同感。老残有一份侠的风骨。小说以郎中老残的旅程徐徐展开,通过描写对山川游历将社会矛盾淋漓的具象,再通过内心独白和行为感受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字里行间中无不流露出处在封建王朝末期,先觉者的思想变化和启蒙尝试。通过文字所展示出的魅力,绝不体现于单一的革新思想,审美开悟。而是全方位的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哲学进行了凝炼与升华,在新旧时代对撞出的冲击浪潮中,提出了崭新的处世角度。
角色作为一个摇着串铃的江湖郎中,看惯了市井百态,尝遍了人间百味。一开始或许只是单纯的诊治患者病痛,而逐渐通过经历重重判断出社会危机。从一开始的医治黄大户浑身溃烂从而进一步影射出黄河水患。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老残这个角色是一个拥有多层次性格的游侠。侠优于武,匡扶正义无所谓武功高低,胸襟怀天下者,行侠无须刀剑。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创作于封建主义末期的晚清,面对着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冲击。所谓武力又何有抒发的渠道呢?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困囿于空虚与腐朽,以游侠之心态,不失为保住心中那一份卓然的不二法门。
对比于传统所塑造的清官形象,书中更进一步的剥离出其对百姓贡献的真正意义。苛政猛于虎,结合当下,更让人觉得这个观点相当具有前瞻性。书中的曹州知府,用严苛的手段,一刀切的处理所有自认为需要怀疑的人。这种官吏纵然不受贿,不营私,只怕也难说是造福一方。同样书中塑造的张宫保是一个完全求贤若渴的“正面”形象,但一味的信任奇才异能之士,不辨其善恶贤愚,终会形成用人不明,为祸一隅的惨局。
在黑暗的年代,总会有先行者从噩梦中惊醒。他们会首先感受到国家是一艘危船,承载着泱泱的民众,行驶在风雨飘摇的夜里。可以信赖的绝不是水手的盲目自信,更绝无可能是按部就班的运转模式。求新求变求发展,才是值得选择的道路,纵然艰辛曲折但是国家已到了必须改革的节点。书中很多的角色塑造是创新型的,以宋儒理学作为行为准则的酷吏,具有反理学的哲理型女性,都是古典文学中少见的形象。以他们的形象来表达出作者对于压抑个性的伦理道德深刻的厌恶。
这本书读了很久很久,总是看了又停,停了又想再读一读。纵然是文言文,但文字没有过于晦涩。可能是我对过往时代并没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所以我总是无法说服自己沉浸于书中所描述的乱局之中。或许真的是民族血脉中的那一点不甘抵触着积贫积弱的过往,或许也是安宁祥和的生活让我无法对此感同身受。若是因为这两种原因,那我选择这本书便是选择对了。不可沉溺静好,不应忘了来路。我总是在一些文物或景观前想起余秋雨说:祖宗不经意间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读这前人留下来的文字时,我也同样有此感受。先辈用文字保留着历史的温度,在我们迷失时予以警醒。百川成海,用不绝的历史长河和多方探索经验,汇聚成灿烂的具有万般可能的文化,不断洗涤迷茫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