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出来散步,手里拿着零食边走边吃,半天没找到垃圾桶,就把垃圾放在别人丢弃的薯片空盒里,然后心安理得的走开了。
每天路过的地面,总会有很多被人丢弃的杂物,没吃完的薯片盒只是其中一类,刚丢进去的零食袋不会污染周围地面,只是会让薯片盒会显得饱满一点,就像路人丢弃的是没开封的薯片盒一样。如果在干净的地面扔垃圾,心里自然会感到不安,总想找一块相对脏污的地方,然后在垃圾较多的地方随手扔下去,这样就可以自我安慰“这样环卫工人就可以省点力气”。
偶尔在马路上看到被碾压的青蛙或者老鼠,初次见到总会心生怜悯,感慨小动物在人类面前的无辜;后来类似的场景看多了,总会认为这青蛙或老鼠不该到处乱跑,好好地待着就不会被碾压。个案的评判一旦牵扯上群体特征,也就变得复杂起来,也就顺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思路。
生活中会有很多有趣的场景,人们喜欢说“人家也不会,为什么我偏偏要会”,习惯把社会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依据,超过一点就会很开心,没有达到就会很焦虑。而这些所谓的评判指标都是选择性的,觉得有必要的才能够拿来使用,其他改变不了的就不会涉及。例如:人家都在刷抖音,那么每天花一小时玩一下也不为过,何况还可以学到知识;人家都出去旅游了,为什么还要去做自费核酸检测;为什么职场成功的女性都越来越瘦,职场成功的男性开始发福发胖。
浮躁复杂的社会,如何让躁动的心安定下来,成为一生的必须课。努力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自欺欺人,可以获得片刻的心安;拼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劳心费力,物质越丰富,内心越麻木,只是假装心安。
心安与否,不受外物限制,也不能格物致知,更不能把心掏出来哄骗他人;也不像看似平静的湖水,任凭微风吹起涟漪,细雨描画点点圈圈,随手扔出石子都要好一阵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