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疫情阻碍脚步的三年里,我急需一本书,带我步入一个我一直向往,却从未有机会踏足过的陌生世界。
《午夜降临前抵达》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子超。这是一本极具小说质感的旅行文学作品,也是作者的出发之作。它并没有落入旅行中只描写风景和只拍摄照片的俗套,而是夹杂了作者对于人生旅途的感悟,以及城市厚重的历史和宗教,倒是让我身临其境,仿佛也置身于那个空气中夹带着潮气的中欧腹地。
全书分为夏线和冬线,界限分明,井井有条。闷热的夏日,和作者一起透过德累斯顿崭新的建筑,看到二战时期的残垣断壁;和中欧众多灵魂一起游荡在欧洲腹地,午夜在某个小酒馆独酌,享受生命的微醺。萧瑟的冬夜,在多瑙河畔与音乐家对话;拖着沉重的寒气,驾驶汽车,横跨匈牙利的平原,追寻孤独的意义;在夏与冬的碰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漫游,作者的笔墨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亘古不变却又日新月异的欧洲,绝望和希望、撕裂和重组、光明和黑暗 …... 它们像是光与影的相互交叠,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
当然,在自我放逐的过程中,作者看到的不仅是欧洲沿途的风景和建筑,而是将目光更多的聚集在当地的美食、历史、风土人情,将年轻一代人的灵魂融入进古老的中欧大地,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这些古老的遗址,用现代的轻盈疏散过往的沉重,用当代的历史填满当代的空虚。
在作者的笔下,过去和现在有了微妙且恰到好处的平衡。
从诗篇到雕塑,从油画到城堡,这里的一草一木好像都被灌注了一段陈旧而又鲜活的往事,它们通过这些媒介,告诉路过的旅人 —— 他们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一样,也拥有灵魂和生命。
中欧的历史沉重得如同一本上世纪厚重的牛皮书,储存在华丽陈旧的人类文明图书馆,上面落满了灰尘,但是当人们吹落灰尘,翻开这本书,一个充满了帝国纷争、人文艺术、灵魂思考的绚烂世界将铺陈在眼前。
灰尘在这斜阳下翻飞,那是中欧千百年来沉淀的颗粒。
历史总是会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在这片看似现代化的土壤之下,覆盖的是士兵的鲜血,燃烧的铠甲灰烬,中欧宛如一个身材高大而又沧桑坚定的垂暮老者,伫立在欧洲腹地,面露悲悯地俯瞰着数千年来的战火、鲜血、反抗。
就像书中所说,“ 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 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 ’,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伟大与渺小,都将归于尘土。比如眼前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故事,如今却平静得如同暮年。”
我特别喜欢书里将国家比喻为男性和女性的片段,有些国家的雄性气息非常明显,热情而奔放,像是在欧洲大陆怒吼的雄狮,但是也代表了征伐和流血;而有些国家则充满雌性气质,她们被受压迫,柔弱、温和,充满人文气息,闪烁着慈悲和温和,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顽强地活了下去。
总感觉这些国家在作者笔下生动了起来,作者赋予了他们生命,他们的存在并非冰冷的地图板块或是坐标,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从意气风发到苟延残喘,再到最后的沉默安宁,一生颠沛流离,只能看着自己的身体在强权的夹缝中被不断撕扯,令人唏嘘。
偶尔生活很无聊,尤其是被疫情消磨的时光里,这个时候,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短暂地将我带到一个自由浪漫的国度,与主人公一起畅游在那个抽象世界。
而《午夜降临前抵达》就正好可以将我和那个神秘的中欧地区连接在一起,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在网站上旅游攻略的人,而是真正踏足在中欧土地上、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与它血脉相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