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荒寺》读后感

益多网 0

《月落荒寺》,光是听这个名字就有一种触不可及的幻灭感,看完整本书,更是感觉到一阵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林宜生,一个平凡的大学教授,在经历妻子的出轨之后,命运般的邂逅了充满着神秘感的楚云,在两人如胶似漆时,楚云却又神秘失踪,然而继续调查下去时,又牵扯出一桩桩陈年旧案。两人再次相见时,却都有着各自的肩膀可以依靠。小说最后借名宁采臣,正如小说名字一样,三个人的爱恨情仇真真假假都如梦幻泡影,正如那句诗所说:最念一邑酸寒,风雨暗、真几成假。

yueluohuangsi.jpg

整部小说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矛盾,明明是高等知识分子的林宜生,周围却都是官人,商人,还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暴发户;明明是读了万卷书的他,却和母亲水火不相容;白薇对祖国的抛弃和多次改嫁;小说中的多次偷情与出轨,都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中国传统美德的亵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在这种冲击之下每个人都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也只能被欲望牵着前进。

林宜生永远活在抉择的困难当中,当妻子出轨之后,他就饱受精神的折磨,他的内心无法忍受另一半的不纯洁,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更无法向自己妥协,于是他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彻底抛弃自己的纯洁思想,说服自己接受这个分裂,混乱而又无趣的世界,要么彻底发疯,他选择了前者。而这恰恰体现出当时文人的那种被俗世所侵扰并无可奈何的现实,他们注定无法与自己理想中的人格与生活无缘,他们只能被动的去被社会的大染缸里沉浮,挣扎,最后边被彻底染黑之后抛弃。

而不仅仅是故事情节上的幻灭感,整个文章里的许多伏笔也从未收尾,像是犯了虎头蛇尾的毛病,但在这个小说标题的映衬之下,我反而觉得更像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作者的笔力无法为这个小说收尾吗?还是作者已经年老体衰只想这样草草完结呢?我感觉更像是去映衬林宜生,他也是文人,会不会他故意放弃了伏笔,放弃了一个更完美的结局,来让整篇文章还有林宜生这个人的人生都一起落到那个荒寺里呢?

彩云易散琉璃脆,能长于梦几多时。代表高尚人格的月亮落到了象征着世俗和欲望的荒寺里,挣扎与努力也无力回天,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而我们真正所追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