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读懂一本书,最好的收获是输出!

益多网 0

林语堂曾经说:读书是“魂灵的壮游”,他把阅读比作“找情人”,只有情投意合,才能心心相印。

确实如此……

如果能读到一本和作者产生共鸣的书,那自然再美不过,当然,即便找不到,也无所谓,你要相信,每本书里都会有颜如玉、黄金屋,只要用心去发现。

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干货书籍,说实话,我都不太喜欢看。

怎么阅读?只要用心啊!

如果不用心,即便那些阅读书的方法论说的天花乱坠,你也会敷衍了事,囫囵吞枣,看了后边忘记前边,只做无用功!

玩物可以丧志,读书可以提神!

1652337388(1).jpg

一本和你志趣相投的书,就是一盘珍馐美味,食之酣畅淋漓,嚼之回味无穷。

都说,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了所谓“文人”的摇旗呐喊的响亮口号。

买书,屯书,藏书,大张旗鼓的开始了向“文人”靠拢的势头。

前年,我在家里开辟了一角清幽处,计划侍文弄字,从当当网上购买许多书,打算做个“博览群书的人”。谁知,好久不长,最初的激情,随着惰性的滋长,早已经被打败的七零八落。

一摞摞的书籍,又静静的束之高阁,一晃,被无视了三年。

直到如今在头条写文章,才知道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还是黔驴技穷。这才真正的觉得,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掷地有声的金钱!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方式,它能摒弃心浮气躁,也会让你感知温暖,如同麦加所说:“读书,如同回家。”

很多书籍都讲过读书的好处,比如提升气质、加强思维锻炼、扩充视野,成为更好的自己……

窃以为,如果读完一本书,确实能拥有了这些好处,那就没白读,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读完后,扔一边,当再重新拾起来,居然想不起来书中的内容是什么,连个中心意思都没记住。这样的读书,还不如不读。

还有很多人,读完好多书,也记住大体意思,看似很努力,很用功的已经把书读透了,但是,如果你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他会茫然无措“看不到进步,貌似还是原地踏步。”

其实,真正的读懂一本书,最好的收获是输出,而不只是一味的自嗨式的输入。

作家周岭在《驱动力》这本书中,就提出内向成长,读书只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也就是内向成长。

外向成长,而那些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则是外向成长。

如果你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那么,即便再努力,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嗨的输入。

作家周岭在《驱动力》这本书中,就提出内向成长,读书只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也就是内向成长。

外向成长,而那些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则是外向成长。

如果你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那么,即便再努力,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嗨,充其量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但是,如果能进一步输出,得到外界的反馈,甚至有了被他人强烈地需要。就会更能感受到努力的希望。也会陪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

因此,我觉得,带着理解和思考去读书,读完了,用笔写出来,用话说出来,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

最近读完了《老人与海》和《肖申克的救赎》就打算写一写书评,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这两本书,那样的话,书中意也会了然于胸,也能完全记住这本书。

书籍,是一家永不打烊的学校,套用郭德纲曾说的一段话:你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文化;你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

愉悦的输入吧,孜孜不倦的输出吧,努力把它变成武装头脑的强大武器,这足以抵御大千世界的滚滚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