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翻豆瓣榜单的时候看见这部电影的。当时被吸引是因为看到一条短评:“ 触不到的恋人 ”。

多么凄美的悖论。山中奄奄一息的婴孩阿金为妖怪所救得以不死,然而却永远无法触碰人类。一年夏天萤在森林中遇见了阿金,他们相伴多年最终相爱。后来在庙会上阿金无意中扶了一个人类小孩,在萤的怀抱中消散。

《萤火之森》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故事,然而寥寥数语,回首已是百年身。

640.png

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我甚至将结局猜的分毫不差。可是像我这样的人还是会愿意自虐般地看下去。悲剧常常是比喜剧更能震撼人的,因为那是将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们看,它呈现的是落魄、错过、无助,带来的是悲愤、思考、觉醒、怀念。而这些都是真实的、我们感同身受的东西。

我觉得人是不能一直深思的,许多事情知道得太清楚会太受伤,大智若愚是因为如此吗?思考的尽头是不是悲伤呢。不然为什么写“ 凌晨四点半,看见海棠花未眠 ”的川端康成说,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可是他自杀了;只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海子自杀了;而一个以硬汉风格著称的老兵海明威也选择了自杀。他们无一不强大,然而对阴暗的东西恐怕都看得太清楚了,以至于深陷其中,饱受折磨。

我相信许多人年少时都觉得自己一定能改变世界,但是年岁渐长,我发现有一些事情你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如何都无能为力或者好像总是来不及,譬如在《La La land》末尾,男主幻想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然而现实中已经永远错过,譬如这对无法触碰的恋人,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即是阿金生命的倒计时。

640.jpg

为什么总要有误会,总要错过,总要有人牺牲,可是这些时刻都在发生,我们没有办法。

看过《菊与刀》,觉得日本的民族性中有非常克制、理性甚至是冷酷的一面。同时读其文学,物哀的感性的底色又非常显著。我们会看到很多日本的电视剧譬如《非自然死亡》,电影譬如《情书》,书籍譬如《雪国》,都是美丽而哀伤的,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并不激烈的温柔。

他们很相信鬼怪精灵的存在,比如皮卡丘。具体来说,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构想的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精灵世界,这与西方大陆的侧重咒术式的魔法观譬如《 哈利·波特》,中国古代的仙术或武功譬如《 仙剑奇侠传 》有共通之处,然各有千秋。

很多时候日本文学里的牺牲与离别是不见血的,是含蓄的、唯美的,但是会让人感到一种恒久的怅然若失。

1652509508(1).jpg

《萤火之森》的作者绿川幸还有一系列非常著名的作品,名叫《夏目友人帐》,描绘妖怪的群像,尽管常常随着隔阂、误解、孤独,但是传达出的是一种更坚定的平等、善良的原则,妖怪和人都一样,生灵都是这般,笑着接受,在泪水中说道谢。“ 不可结缘,徒增寂寞。”可是我们还是会去爱,这样看来,生命不勇敢吗?

这世上有许多可怜人,然而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拯救。阿金活着,却已经不算是个人类了。他在漫长的时间里孑然一身,他的世界是和森林一样冷清的温度,边缘化的、充满禁忌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很平常的东西也许对他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他不曾有过尝试的机会。但如果是我的话,还是会感谢山神,毕竟活着,就还有可能。

阿金和萤的爱情多浪漫啊。他陪伴她长大。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甚至无法触碰也甘之如饴。可是身为恋人,却无法触碰,该会有多渴望多难过呢?当萤意识到阿金扶了人类小孩之后,她的恐慌在一瞬间达到极致。

阿金却笑着向她张开双臂,说:“ 萤,来吧,我终于可以抱你了。”这是他一生中最自由的时候吧。这一幕终将出现,哪怕没有,阿金未必不会因为心疼萤而离开她。又或者萤也会疲倦。我们不知道,而作者让这些永远定格在了一个夏夜的萤火之中。

我没有见过萤火虫,但是我想那一定很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