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部门奖励自己一个kindle,毫无疑问,这说明要重拾自己的喜好:看书。我可不想最后让它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盖泡面。接下来就是选择看什么书,说实话这个还真不好挑,只不过当时是想看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最后去抖音上搜索,在别人的推荐下,选择了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蛤蟆先生患了抑郁症之后,整个人都变得郁郁寡欢,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致,在朋友的建议下去看心理咨询师苍鹭先生。在和苍鹭的咨询沟通中,蛤蟆先生完成了对内心世界的剖析,最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整个一生的影响。苍鹭先生也是通过引导蛤蟆先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经历,才让蛤蟆明白如今自己的状态都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尤其是家庭的影响,蛤蟆的父亲从小就对蛤蟆不满意,总是否定自己,而自己的母亲对此也无能无力。

1652769095(1).jpg

这又让我联想起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人世间》,剧里的秉坤也是,他做每件事其实都是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因为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夸奖哥哥和姐姐,因为他们学习好。后来长大后,哥哥姐姐考上北大了,父亲带出去拜年也显得有面子。从秉坤内心的那句呐喊: 事实就该说嘛?就可以看出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的无心之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看完书之后,我也开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相对于女生害怕的老鼠蟑螂之类的,我最怕的动物是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被狗吓得不轻,而且是两次。

直到现在当时的情景还非常清楚,那是条很大很大的狗,倘若它站起来应该比当时的我还要高。我当时的反应就是靠在墙上,脸背对着狗,然后双手举过头顶贴在墙上,而狗就在我边上嗅来嗅去,直到狗主人把它带走。所以在那段时间,当我听到村子里的狗被偷了以后,心里是暗自窃喜的,甚至当时我的愿望就是走在路上,周围一条狗都没有,大概是由害怕变成讨厌吧。

现在连我的儿子在聊到家里养什么小动物时,他也只说养小猫,因为他知道我怕狗,应该是奶奶告诉他的。还有现在听到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类的话,我是毫无感觉的,当然我也不会选择吃狗肉来“ 报复 ”,更多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

当然狗的例子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毕竟还没有对性格之类造成太大的影响。真正让我意识到童年经历对性格的巨大影响,是一次和一位好朋友聊天中感受到的。朋友工作好几年了,但是经常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明明自己很努力,然而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时候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这个能力。他总是对我说自己不够自信。

我就会问他知道为什么嘛,他说最近刷视频,好像慢慢知道原因了,他对我说自己小时候,不下心犯了错,比如把东西摔碎了,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甚至打骂,成绩考好了还好,考差了免不了一顿打,就这样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典型的就是不敢在人群面前说话,生怕又犯了什么错。因为总是担心自己做错什么,所以平时也是尽量的去迎合周围的人而忘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他还说这就是视频里面提到的讨好型人格。

我对他说既然知道原因了,可以尝试一些方法进行改变啊,他只是苦笑着说改变太难了,过去的经历在心里留下的烙印实在是太深了。

朋友的例子也是深深触动了我,我开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发现自己是幸运的,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还是不错的。小时候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一个人带着我。平时也比较忙,基本很少管我,在学习上更是如此,因为那个时候的父母都没什么文化,甚至晚上我还陪着母亲上那种扫盲班。当然这种放任也不意味着不管不顾,关键时候也会教育我,不过更多的还是言传身教。所以对于我来说,从小性格上面自信更多一点。

现在回过头来看,小时候父母的无为而治,实际上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父亲给了经济上的安全感,母亲给了感情上的安全感,这对孩子自信的养成太关键了。虽然小时候不知道这些,我的父母也没想这么多,但还是要感谢那时的父母。

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儿时的经历,说不定能找到问题的根因。虽然我们无法穿越过去改变这些,但是我们能做到引以为鉴,让我们的子女能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