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有疑问:“在人际沟通方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和“正心诚意,更诚更敬”,是相悖的么?如果不是,怎么同时做到这两者呢?我实在是,没想通,特来求助大家。”
一、为什么小伙伴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大家都明白,在现代社会如果想做成什么事情,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其实是促成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和能力。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含义是:指看人们在说话办事的过程当中应变能力很强。能够做到见风使舵。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
因为觉得有效沟通很重要,同时也认可"真诚"是通往一切的道路。
所以就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见风使舵”是“不真诚”,于是就卡在左右为难之间:到底是为了对方舒服,说对方爱听的话;还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做一个真诚的人。
到底哪条道路才是正确的呢?
用一个中性的词来代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用“会说话”吧。
二、“会说话”是手段还是目标
从说话者的表现和目标两个角度来看:
1、表现上有两个层次:
一种是“浅层迎合”:
利用人性弱点,说一些大家都爱听的话。
例如人们普遍自认为比平均水平高,从这个方面夸奖没跑。或者是说对方总是为别人着想,但是没有人理解他。
快速收集对方信息,根据基本信息,抛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是《官场现形记》里的“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和年轻小姑娘说明星化妆,和中年人说孩子、家庭、养生,都是很好的话题。
另一种是“深度倾听”:
通过开放式提问,以结构化倾听和情感接纳的方式,分析对方的性格特点和深层次需求,然后按照对方需要的方式去提供信息。
例如,职场PDP测试将人格分为支配型(老虎)、表现型(孔雀)、分析型(猫头鹰)、和蔼型(考拉)、均衡性(变色龙)。
对于支配型人格需要掌控感,表现型人格需要赞赏,分析型人格需要专业确定、和蔼型人格需要安全感和接纳感。而均衡性人格,会根据事情的场景、角色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应对方式。
2、而沟通的目标也可以分为两种: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解对方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对方实现他们的目标。
实现自己的目标:
“会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心里舒服,产生“你懂我”的感受。绕过对方的防御心理,利用人性的弱点,引导对方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思考和行动,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里可能就是小伙伴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与“真诚”相悖的地方。
因为此时的称赞对方,对听者表达出来的兴趣,都是另有目的,不是真心的。
所以会觉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会说话)是在“套路”对方,是“不真诚”。
成就他人的目标:
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用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去“真心诚意”地成就对方。
本着成就对方的目标,磨练自己沟通技能,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能够区分他人话语背后的“事实、情绪和需要的行动”,获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会说话)的手段能力,就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与“真诚”并不冲突。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沟通的手段,
决定是否“真诚”的,不是手段,而是沟通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