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其中一项评估要素是社会安全指数,这关乎人民生活的和谐安稳。许多国家对于社会安全的防治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态度,但倘若警察治理不当,又会滋生出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暴力恐怖主义袭击事件。2008年的11月26日到29日,孟买的上空被一团乌云所笼罩,而这便是震惊世界的印度“9·11”事件。让我们通过电影《孟买酒店》,回到2008年,去见证惊心动魄的瞬间。
1、黑暗前的预兆
作为印度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孟买却成为异端宗教分子袭击的目的城市。本次恐怖袭击在十名恐怖分子的行动中展开,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恐怖分子端着冲锋枪,带着手榴弹在闹事上横行霸盗,实行无差别射击,顿时引起社会的骚动。随后在人群的逃亡中,他们来到孟买最著名的五星级酒店:泰姬玛哈酒店,此时九点钟许多的国内和外来游客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将会被引向何方。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着那些单纯的想法。
等待恐怖分子将自己的冲锋枪从包里拿出,顿时酒店大厅中的人都开始慌忙逃窜。但在冲锋枪的扫射中,依然有许多的人因此而丧命,其他的人只好屏息凝气,避免被恐怖分子发现。而此时的恐怖分子将目标瞄向套房中的那些顾客,他们装作服务员的来向他们进行房间护理,却不知道在打开房门的那一刻,就早已被死神夺取性命。而在大堂中存活的人群的提示中,部分房间因此而免于危难。
2、绝望&恐惧
在房间中的一位女士正在陪伴着自己的孩子,此时突然一声敲门声让她措手不及,在没有收到提示的情况下,她将门打开,被鲜血浸染衣裳的女士突然闯入其中,而此时女人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她带着自己正在哭泣的孩子藏入衣柜。当他亲眼见证女士被歹徒强杀之后,她只好让婴儿强行停止哭泣声,否则等待他们的便是死亡和杀戮。或许是上帝保佑,他们逃过一劫,并将门死死地关上。
在酒店的后厨中,一群厨师在做着生死存亡的决定,他们决定和酒店共患难,而只有一位厨师因为害怕自己的死去会让家庭陷入危机而提前离开。他们帮助其他存活的客户进入隐秘的房间,防止被恐怖分子捉住。但在逃亡的途中,女儿却决定出去寻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但却在恐怖分子的注视中被包围,成为俘虏。
3、吃人的宗教信仰
恐怖分子背后却是宗教主义分子的指使,当恐怖分子杀人的时候,电话那头的人却如同恶魔般的说到:“开着手机,我要亲耳听到他们的哭喊声”。那种让人感到窒息的想法也让人对他感到恐惧。这一群受到指使的男孩子却是因为迷信上帝的旨意而变为人间恶魔。
电影中持续出现的主题便是宗教信仰:襁褓中的婴儿似乎更幸运,硝烟里的飞鸟仿佛更自由。孩子持枪发动圣战向往天堂,便把酒店变成炼狱。婴儿好奇看向燃烧建筑,尚不知历经怎样浩劫。恒河里运送的是魔鬼,开门后迎接的是撒旦,穆斯林的经文祷颂并非苟且,锡克教的头巾摘下并不蒙羞。穿了小号鞋子的世界,还在对抗因贫穷仇恨异教而畸形的脚。(摘自豆瓣短评)。作为旁观者们我们无法去揣测他们的想法,或许是因为习以为常,又或许是因为民族意志让他们对上帝和宗教深信不疑。但宗教思想对于人的迫害让人感到恐惧。
4、再思考
抛开宗教,电影另一个主题便是揭示印度国防安全事务的不充分。在恐怖袭击发生二十四小时后,才有专门接受训练的军队从其他省进入孟买,因为孟买没有自己的系统的军队,即便只有几个恐怖分子,他们也无法掌控局势。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一群业余警察准备与歹徒搏斗的时候,却因为敌人火力压制而遭到打击,最后只好慌忙逃窜,等待专业军队的到来,但此时那些客户和酒店工作人员的生命依然危在旦夕。如果早有准备,这一场恐怖分子的行动就不会如此嚣张,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员伤亡,让人感到惋惜。
电影中也有绝望和人性并存的闪光时刻。当母亲为了孩子宁愿离开安全地带,当锡克教教徒为减少客户的不安而愿意取下自己的头巾,当酒店工作人员和客户心连心互相团结时,这也是人们在面临绝境状态之下彰显人性光辉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