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益多网 0

我不会弹筝,却喜欢听筝。

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弦乐器,唐宋时它的弦有十三根,后来增加十六根,现在的筝多为二十五根。

1654070526(1).jpg

筝,它的清脆如黄豆落碟,叫人的情感回回落落,缓缓急急,在它流泄出的音符中品味曲子的血脉、呼吸;品味遥远的近在身边的,能够看到的和不能企及的,熟悉的和幻想的人与事,聚与别,哀与乐。

筝。我无法拒绝它真实的存在。

那个夜晚,我一直被这把筝折磨着、吞噬着。那是无心无欲、旷绝千古的禅境,是痛苦的愉悦。再没有什么奢侈能超过一人独自听筝。我几乎相信这世上只剩下我和筝两个人,甚至连弹筝的人都不存在。我看着筝,并透过筝的眼睛对红尘视而不见。筝于我,是一种忧郁中的忧郁,如冰在雪中。我相信我是与筝有缘的人,我恣情恣性,淋漓尽致地挥霍我的抑郁。

我心中的那把筝,要隔着岁月编织的篱笆,隔着空山幽谷,隔着夜,隔着梦,离音乐越来越远,离人却近了。

筝的旋律凄美而幽婉,共鸣的空间广阔,变化错落,复杂中给人简单清纯的美感,是表心达志,情感流泄的最好演绎。难怪在古代那么多窈窕淑女,在脆弱而丰富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和慰籍的时候,都用弹筝来寄托,发泄久积心头的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是唐代诗人李端的《听筝》描述的,就是一个姑娘为了表达自己对所爱慕的人的顾盼,故意在房里弹筝的时候拔错弦。虽说她爱得是如此的痛苦,但是筝上指间的回旋音符,却把她等碎的心不至于掷地泯熄,还以拔错筝弦来寄存一线希望。筝的妙处就在这里。

筝的音韵永远是低调的,甚至有些压抑、暗哑。适合独语细吟,即便与箫相伴,也越发显得孤寂与清癯。我觉得低调的乐器才最能与人的心音相和。如筝、如箫、如古琴。我总觉得一管筝比人更懂得在无声中说话,在低语中憾人。

筝的主要构件为木料,只有如线的弦跟金属元素有点亲缘,可以说是一种很原始的人类古典的器乐。它的音韵清纯、悠远。

我从未摸过筝。心里有点怵,总觉得那是摸在一个相约了千年,却又从未见过面的、熟稔而又陌生的人身上。我揣测:手感一定有点凉、有点湿,有点浮。

奇怪的是每次听筝,我都闻到一丝苦意,说不准是那种苦。有点像苦丁茶在舌尖的清苦;又有点像割草机刀刃之下青草汁液在鼻端的生苦;更多的是盈睫泪意的涩苦。

听筝,使我们受尘世灼伤的心灵更接近了自然,使我们容易破碎的情感找到了归宿的家园。

筝声拂过的那些日子,永远不可能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