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信仰

益多网 0

文学是一种信仰,这句话并非针对像我这样的文学理想主义者,而是针对文学价值而发出的一种关于现象的感慨。

文学什么时候成了一种信仰呢?试想一个情景,一个传教士,在一个城市里传教,他要让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神的。按照对这种说法的相信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人:坚信不疑的人;将信将疑的人;完全不信的人。当传教士分别遇到这三种人时,传教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1655193998757.jpg

此情此景,恰如此时此刻,我向一个人推广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隐晦,并不好懂,但我觉得它唯美,富有深意。面对一个同样喜欢现代诗的人,我甚至不用过多言语,他自然就能领悟诗的美感;面对一个平时不读诗的普通人,我就要逐字逐句地向他解析诗中的意象、隐喻,他有可能会同意我的观点,甚至可能会假装同意我的观点,被我的观点感染,而没有真正体验到任何的美感。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是遇到完全反对现代诗的人,他们就会像真正的无神论者那样,列举出一系列的“证据”,证明现代诗不过是分行的艺术,任何人只要掌握了回车键的使用方法都能将一篇散文或是几个佳句改写成一首不错的现代诗。

面对种种质疑,不单我无法有力地反驳,就是现在诗界的权威人士,也无法给出有力的反驳。我们只能迂回,迂回,再迂回,最后得出的结论无外乎信则有,不信则无。何止是诗歌?小说散文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诗歌的例子较为极端一些。我在知乎上甚至看到过这样一种言论——《平凡的世界》不过是三卷厚厚的废话——他们也许只是对部分作品保持一种俯视的态度,但像某些完全商业化的网文作者,就真的完全不能理解严肃文学的价值了。

所以文学归根结底是“无用”的,就像宗教一样,对这个客观的世界很难产生出直接且显著的效果。它是作用于人的,也就是说,它在无形中其实也是一种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文学,甚至成了文学价值的一种潜在的判断标准。不然怎么有的文学经典,你阅读起来完全体会不到任何非常之处,却处处受人追捧呢?你以为是你在查阅了作品的历史背景、解析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之后,作品就得以升华、变得比原来更伟大了吗?不,改变的是你,它们不过是和证明“神迹”的证据一样,最终让你“相信”它的价值。

所以你相信文学吗?你是否能包容那些不相信或相信文学的人呢?在现代诗的天书般的诗句面前,你是否愿意沉下心来,接受它们的洗礼?还是像无神论者那样藐视一切所谓“神迹”并用强有力的“科学”去破解它?有意思的是,我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同时我却也是一个坚定的文学有神论者。神迹就在诗句中;就在诗意的展现中;就在如诗般的小说或散文的句子中……这也是为什么,诗歌常常会超越诗人,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当然,评论家或理论家会理性地分析其中的诸多因素,用科学的手段展现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但我不在乎这些,这些对我的写作和阅读毫无帮助(我无法苛求读者),于是我只会像祈祷上帝那样祈祷我的作品,也能有非凡的“神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