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总有些声音,在呼吁:勇敢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踏上了觉醒之路、想找回自己……
可是,此刻,我还是想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自己远比我们想象中难。
有时甚至觉得,我们这几代人,真的做了自己,挺难融入这个社会的。
前不久参加一个线下课程。
课程第二天,一开始授课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袋情绪卡片,让大家从情绪卡片里选三种当下的心理感受。
我选的是:遗憾、乐观、感动。
确认大家选好后,授课老师让我先分享:
1.遗憾。在我的生命底色里,总有一部分是关于遗憾的,不管懂得再多的道理、梳理过多少情感,那些遗憾仍在。那是对于过往特别想追回和弥补的渴望,那是无数的“欲而不得”和缺憾堆积而成的一种深沉的伤感……
我没有把内心关于这部分的所有感受都表达出来,因为在这个小组里,我并没有感觉到安全感。
那是无数的情绪被憋在身体里无处诉说,却一次又一次伤害到自己的无力喘息感;那是生命曾经想要绽放却不断遭受打击的破碎感;那是气血将要丰盈就被按下暂停键的绝望。
我知道怀着一颗想追悔的心,只能再次面对自恋破碎、不断陷入内耗……
可我就是忍不住,生命就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错过、为什么要阻止我??来自生命深处的无数次呐喊,它伴随着撕心裂肺的无声泪水……
2.乐观。我是一个特别享受孤独的人,尽管外在可以很健谈、可以很快进入社交,可我的内心时常无限孤独。这大概要从幼年成长经历说起……但,关于生命,不知是天性还是“不知者无畏”尽管面临再怎样糟糕的现状,我都能有挺乐观的想法和状态。
或许,幸好有始终保留的乐观那部分,让我在遗憾和乐观之间来回拉扯,试图寻找一种平衡,一种能让我持续前进的力量。
我同样欲言又止,内心的敏感和当下的渴望被看见,让我总能快速捕捉到周遭不那么接纳的气息,我再次把自己包裹起来。
我记得那时候,我想哭,可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哭!别想他人理解、包容你。
3.感动。我是一个特别容易被感动的人,可以说成很感性。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看剧、想起某事某物、甚至路边看到街头卖艺、乞讨…会陷入一种悲伤中。
这么说来,我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更广的包容度、悲悯心,很能去理解、共情他人。
可是我从这个词背后又看见了超越词意思本身的东西。好像,我被自己感动了,我为自己的人生感动,尽管很难、很痛,可我还是勇往直前、无惧风雨,在被这个世界感动的背后,有我被自己深深感动的一部分。
再更深入一点,有我的委屈感,我很委屈… 说到这里我听到有人在叹气,我向空气望去、又是那双不屑的眼神,是我很想一巴掌扇过去的那张脸。我心想:妈的,自己内心有伤痛还不允许别人说出来了哈!内心无法面对、不敢触及的问题被他人挖出来,本能地产生敌对了啊!
我知道自己因为不被接纳后自我认同感低了而产生无力感,甚至有:我不够好,别人不喜欢我!尽管知道这是我的问题,可我当下还是想爆粗。
我停下来,面对授课老师说:我的分享结束了!我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再次把自己卷缩起来。
记得第一天参加课程时,我很敞开,而且渴望这个小组的人都能彼此敞开,接受不同的观点、理念,可以经受得住关系的冲突,也能有能力走向和解。我知道我期望高了——我知道我又自恋了。
当我对他人有期待时,也是我想满足我的自恋,不愿面对自恋破碎的痛苦。
当扫视到小组成员中有些人的嫌弃、甚至不屑,让我本能的回缩自己,我知道这个小组其实是没法接受真实的他人的,还是停留在头脑层面所想他人,在接下来的互动中,我——枯萎了。
我们很容易通过他人照见自己,也照见他人的另一面,看到他人人格的缺陷、看见自己人格的问题。
我深深的压抑感……想起第一天,当带领者让我做示范,进入场景对话时,越聊到深部的东西我开始闻到周围环境的压抑和痛苦感。我感受到这个小组的不接纳、对于理念、观念的不一致时,他人的排斥感。
也就有了,他人说你说得飘,你遗憾他人听不懂…在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你和一群人说话,说了个寂寞。
也就有了他人认为你无病呻吟。
回家我梳理了前面两天在这个小组中的体验与感受,我发觉自己进入一个新的社交圈时我会渴望被接纳、被理解,我在向外抓取.有抓取到时,我会有满足感;抓取不到时,我会有失落感。其实,本质都是内在那个声音:我不够好。
是,“我不够好”让我想去向外抓取,让我想去外界寻找些什么来填补我的这个“不够好”。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求认同,却很少能醒悟。认同感是什么?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很好、我值得、我配得吗?
当有了这些觉察,我突然感受到放松了。允许自己有各种各样的面相,它在带着我重整自己的人生秩序。比如说这次,我发现我好像又扮演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努力讨好的自己。
讨好就意味着,你的感受来自他人的感受,他人觉得你是怎样的你就是怎样的。
当有这些觉察,我发现我跟自己又靠近一些了。
时常听到“接纳”,也时常对他人说“接纳”。其实一个人最难的是真正接纳自己,而当我们真正接纳了自己,我们也能接纳这个世界、接纳所有的一切的发生是我能接受的,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一切如他所是。而渴望“如我所愿”,仍然还是活在自我的幻想头脑里。
接纳每一个面相的自己,有时候的我是愤怒的、有时候的我是悲伤的、有时候的我是颓废的、有时候的我是开心的、温暖的,甚至是面目可憎的……
接纳每一个面相的自己,一个鲜活的生命不是只有一种可能。也不是哪一种可能就能定义一个人的。我们自己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抱持的空间,允许每一个不同的自己的到来…
不评判,仅仅是看见。
到了课程第三天,我舒展开来了。我觉察到自己的自恋后,释然了。
再来说关于遗憾:我生命中有一部分还活在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中,我希望很多事如我所愿…
生命有无数种可能,当下的这些问题或者说症状,那是过去成长历程积累的病痛。
一个人的包容度首先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包容、对生命的敬畏。
成年人,做自己,并不简单。没有真正强大的内在,会时不时陷入无助。
强大的内在大部分,又始于自幼年起我们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话虽如此,可我们才是能主宰我们自己的那个人。尽管生命的创伤不可能全部修复好,但不代表所有的伤都成为阻碍,能成为阻碍的大多数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某些信念。
成年人,做自己,或许并不容易。可这一生如果我们都不是在做自己,到头来都是不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