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初步了解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社会。

《乡土中国》在1947年刊出,37年之后再刊,如今改革开放40多年,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进行。自己自从初中来到县城读书,到现在离开那个土生土长的乡村也有快20年了。

书中的种种现象让我感触很深,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让我常常在想,其实回不去的岂止是那个看得见的故乡。

640.jpg

这里想说的不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复杂的理论知识,只是谈谈自己从乡村到社会过程中的一点感触罢了。

首先我想到的是借钱这个场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有邻居来我家借钱,当然也不是借很多,每次都是借个生活费之类的,当时我还小,很少考虑钱的事情,毕竟那个时候好好读书就行。印象比较深的是每次母亲都是很爽快地把钱递给对方,对方拿了钱以后,总是不好意思地说过几天就还。

当时我就觉得有困难可以找邻居,并且帮助别人也是应该的。可是到了现在,邻居倒是有,只是可能都没见过面,说过话,更别说互帮互助了。说冷漠有点过,暂且称为陌生吧。

但是现在的乡村也今非昔比了,年轻人的进城造成了老幼的留守,从前的忙忙碌碌到现在鸡犬相闻的荒凉,虽则不忍实则无奈。也就只有过年时才会聚在一起,联系少了感情也就淡了,所以像借钱这样的事就不多了。现在基本是小事情帮不上,等遇到大事情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靠亲戚和好朋友。

在时代滚滚前进的车轮前,回不去的除了故乡,还有邻里相互帮衬的联系。

谈及乡村的变化,就不得不说教育。很多年前我就知道村里的小学没有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没有学生了,学生都去县城了。我是初中才来到了县城,不过现在亲戚家的小孩上小学就来了县城,有时候真的是一觉醒来,一切都变了。其实觉得现在的小孩压力真是大,作业多,还要补课。

我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放学之后大部分时间就是玩,因为其他同学也在玩。而我们的父母在农忙的时候就下田干活,农闲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聊家常,年纪大可能就会聚在一起下棋之类的。在乡村,这是很普遍的场景,也是我认为乡村令人向往的地方,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快乐。

现在看到的更多是孩子和父母的斗智斗勇,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好;孩子对父母则是口是心非,是为快乐和自由。其实都没有错,只是结果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在我那个年代,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可能和父辈一样,继续在这块土地上求生活。你是这样,你的同伴也是如此,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现在不同了,大家都向村外看了,不太愿意走父辈的老路了,在这无形的推力下,我们不得不承受相应的压力进入竞争的漩涡。

如此看来,回不去的是那根深于土地的贫苦而质朴的生活方式。

在书中提到男女有别这个内容,在乡土社会,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对于这差别的认识多少只限于表面的。现在这差别可谓是无处不在,不管是工作中两个部门对于一句话的理解不同,还是你的抖音和我的抖音完全不是一回事。

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是明显,沟通的障碍也越来越多。在大学期间,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明显,能够聊的话题也很多,现在觉得当时的想法还是太局限了,因为那时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正如乡土社会中,大家在同一片土地上,彼此熟悉。只不过现在这一平衡被打破了,就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大家穷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先富起来。有了差异和对比以后,随之而来的还有焦虑和嫉妒。

我常常在想,明明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可为什么时常觉得没有以前开心,是我们的要求变高了,还是我们的快乐被偷去了?

原来,回不去的还有那简单而略显无知的快乐。

我想用在高中时候,喜欢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明白故乡的种种美好已然逝去,但还是心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