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留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多了,因为每一天我们都距离死亡又近了一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每个人都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在工作和家庭中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家庭的工作,为了工作的出差、应酬和加班加点,为了家庭的陪伴、呵护和忍耐。所以整块属于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时间的稀少和想做的事之间的矛盾日益尖化。但未尝不能找到一种合理的办法调和以上的矛盾。我认为比较关键一点便是碎片化时间的管理和利用。
有个经典的计算比较。1.01的365次幂和0.99的365次幂,结果相差很大,意寓着每天多做一点点和少做一点点的区别之大。的确如此,贵有恒,任何企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壮举都不是十分科学的,凡事都有它来去的时辰和必然的过程。过程即需求时间,需求等待,需要持续地助力。也总有人会用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诸多结论。每天睡觉前读30分钟书,一年下来就会有多少本书的收成,因为0.5乘以365就是182.5个小时,再除以24就是完整的7.6天。而每天记下20个单词,一个学期下来就是几千的词汇量。这么简单的计算过程大家都明白,但是不见得有几个人能够利用一年中睡前的时间读完了多少本书,更没有几个人半年便精通了一门外语,尽管大家都知道学外语好啊。因为生命和生活都是是多元的多维的,只以这样简单的论调,肯定是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的,更别提指导思想了。
某个晚上心情不好,某个晚上需要陪伴家人朋友,某个晚上身体不舒服,某个晚上在外面的路上,时间并不被拥有。而以上也可能伴随家人朋友的心情不好、身体不舒服等同步发生。所以关于时间,真的是“多乎哉?不多也!”这是客观条件导致的时间不多。死亡和时间的出现让这个充斥着阶级喜怒的世界又变得公平起来,尽管有些励志的话说到“怕什么,人活一世从未有人能活着离开。”但是,这一世之间的战斗要以胜利为目标,而只是有气势有胆识又不足以赢得胜利。另一方面是主观方面的时间。就拿学生时代而言,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拥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不需要为学费和其他的基本物质条件分身分心,唯一的任务便是好好学习。致使以后很多年的人生中再也没有这样单纯的阶段了。那时的喜怒哀乐仅与一件事有关,所以我们才会经常怀念学生时代。但我发现了,当有大块的时间用来学习之时,反而又不能高效地利用起来了。精力集中的时间会短下来,与学习无关的念头会此起彼伏。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拿出一天时间单纯做一件事的效率并不高,劳逸结合还是有道理的。以我现在的成就而言,毫无疑问我是一个失败的时间管理者而且也不是一个天赋型的选手。所以,我的感受可以代表很多人的感受,因为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并算不得成功。不过,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遇到那些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忘记外物的状态,但是那样的时候并不多,也并不全都很有意义。
综上,客观和主观上整块的时间不多,所以矛盾所在,问题的重心便放在了碎片化的时间里面了。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了躺平和复盘的关键。
首先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稀缺之后便要做出取舍。减少没有意义的时间支出,合理安排调整在相对价值较小之事上的时间分配,比如莫明的焦虑、为不可改变之事的叹息、为不值得之人的牵挂担忧等等。而后便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当需要做几件事的时候该如何分配才会使总体的耗时最短,比如烧水、看电视、煮饭、拖地等。解决的办法就是优先考虑花费时间最长的事,而在过程中插入没有冲突的其他的事,按照我的描述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让石子也飞一会儿。其次手脚的疲惫未必会带来心理的疲惫,头脑的累和身体的累不见得同时,所以可以交叉的休息,轮换着上阵。心累的时候运动运动四肢,身体虚弱的时候活动活动大脑。最后要坚持反省,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效率。高效无疑是应对时间短缺的最有力武器。合理利用时间是不浪费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事来才是和时间赛跑,即所谓拓宽人生的宽度和广度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而不是花费时间在不务正业上面。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上述的论调和碎片化的时间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整块的时间离散了便是碎片化的时间,而碎片化的时间堆积起来便是这一生。
其实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只是在执行方面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执行,官方的说法是贯彻落实。有很多近乎完美的计划最后功败垂成都是执行环节出现了问题,未执行未全面执行或者掺杂了形式主义的执行等等。在执行环节,最大的敌人是拖延,主观懒惰,没有目的的瞎忙活,急功近利的花拳绣腿以及取得一点成绩之后的沾沾自喜和停滞不前。
凡事亦贵在坚持,坚持需要克服身心以及外物的重重阻力,实属不易,也正是因为这份不易才赋予了坚持的不平凡。凡事总是要循序渐进,也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上可以留一手,战役上必须全力以赴破釜沉舟。
当然,非常明显地我是在纸上谈兵,但这并不影响对于此问题的探讨和思考,而且这些探讨和思考也并不毫无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