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到尘埃里的优雅

益多网 0

《马说》中有这样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世间,有才能的人固然很多,但不一定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能大放异彩。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的时代,每天充斥于我们视觉的信息量多如牛毛。再者,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关注到每一条信息。只是各大网络平台的头条消息,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了。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更多的都是被我们忽略了,也没有人会在意。

我们能说被我们忽略掉的信息是没有价值吗?不见得。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想要展示自己,崭露头角,还真的需要一个伯乐。需要被发现,需要有人慧眼识珠。现在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么:酒香也怕巷子深。

1658217918409.jpg

余秀华,就是这样一个真正有才华的幸运的人。发现她的人----刘年这样评价: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秀华的诗,别具一格,和含蓄唯美挂不上边,这是她迥异于别人的地方。另外,她的诗,通俗、简单、粗犷,没有高大上的语言。诗作素材就是她的生活,但田野、河流、庄稼、树林、白云,都赋予了她创作的灵感。在写作上,她的语言大胆,霸气,说别人不敢说的,做别人不敢尝试做的。她的内心丰富,情感细腻,为人率真、直白、坦荡,做事不掖着藏着,就像她的诗那样。

在常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另类。因为她的诗,所以,她也承受了来自人们的各种各样的眼光和指责。对于她的诗,和她本人,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身为一个女人,且是一个脑瘫女人,面相丑陋、狰狞,口齿不清,走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年龄也不再年轻的老女人,且满腹花花肠子,话语低俗,说她奇葩,算是高看。她这个人,被称为诗人,就是玷污了诗人这么优雅的称呼。她的诗作,拉低了诗作的高度。把她说得一无是处,骂得体无完肤。对此,她本人内心是强大的,她曾说,生活是自己的,又不是别人的,谁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与她无关。她用常人没有的毅力支撑着她的内心,一直坚守本心。

对余秀华,我是持同情态度的。首先,是她的身世背景值得同情。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再加上她的残疾,大大缩小了她的生活圈子;其次,是她的诗作,那是一种原生态的味道,是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能直接揭露事物的本质;其三,她人虽在农村,身体的不便限制了她的视野,但书籍是她终会腾飞的有力翅膀,拓宽了她的想象和视界。她如高空翱翔的鹏鸟,俯视苍生,她的眼界和胸怀早已超越了她那弱小的身躯。所以,我觉得,她是值得我们同情和褒扬的。

虽然,读她的诗,的确觉得她这个人,是够大胆的。有些句子,是很露骨,读着就觉得面红心跳。但还是很佩服她的勇气,特别是她作为一个残障女人,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来完成她的诗歌创作?

从关于她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站立不稳的女人,却也要支撑起一个家。家乡的小道绵延幽长,且坑坑洼洼。她却要身负重物,摇摆在其间,走完那条看不到尽头的道路;没有洗衣机,蹲在坑边手洗衣物时的用尽全力;创作的时候,俯在一张四肢不牢的方桌上,用“一指禅”艰难地敲击出一个个文字;和丈夫感情不和,见面无话,吵架就是他们之间交流的方式,她说话费力,怎能比得上丈夫这样正常人的语速?每次争吵,都是面红耳赤,以气愤难平而归。

这样的穷山恶水,这样艰难不堪的生活,难道我们还不能容忍她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吗?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哪个人能做到心平气和?谁还能保持足够的内敛和优雅?将心比心,我们怎能不对这样的一个深陷泥潭,却又积极向上、认真生活、不向生活屈服,依然坚守心中的诗和远方的残疾女人肃然起敬呢?所以,有时,她说话粗俗,还恶狠狠地骂人,我也会选择谅解。

在我看来,余秀华就是一株置身于泥潭里的亭亭白荷,出淤泥而不染。身陷囹圄,却坚守内心的高贵和优雅,独守着灵魂的纯白和洁净,应该得到尊重。

人无完人,我们不要只盯着别人的弱点,也不夸大别人的优点,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人世间终是美好的,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丁点爱,对别人来说,将是一个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