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虽然已经学了很多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对历史类的书籍没有太大的兴趣,想象中的他们是拗口难读、晦涩难懂的。
可是这本书却与我想象的全然不同,故事引人入胜,节奏紧凑,语言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01.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一骑的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作者讲述了这句诗背后的故事。
一名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被迫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的荔枝。对于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在精密计算和反复实验后,确定了荔枝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转运时限由三天延长至十一天。
然而成功并非易事,官场、朋友、善良 …… 摆在面前的层层大山阻断了前路,最后一刻是不容许有任何失误。可是转运成功就意味着从此功成名就、走向人生巅峰吗?对于李善德来说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为了将这两坛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从化要砍毁多少成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
即使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能够运到长安城的也只有一骑。一人之乐,万人皆苦。对于朝廷来说,牺牲无数,只为博得贵妃一笑。以小见大,安史之乱或成必然。
02.去尝试,去努力,去全力以赴
当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你会怎么做?
“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是李善德的回答。所有人都认为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是不可能的,可他却用事实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经历过绝望,甚至想过直接放弃,可为了自己的家人,也为了自己,他终究决定一试。独自奔赴至岭南地区,研究荔枝保持新鲜的方法,反复试验探寻转运荔枝的线路,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网点蕴藏着李善德全部的心血。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希望的破灭,一次又一次陷入艰难的处境,当已经付出太多的时候,就不再容许有任何失误,于是变得麻木,只为最后的成功。
如果换作是我们呢?如果某天自己被安排在一个不得已的岗位上,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如果我们被安排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我们是会努力还是直接说我做不到?李善德做不到的代价是丢掉生命,那我们究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会愿意去全力以赴?
03.知世俗而不世俗
李善德转运荔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自身成长的过程。
被同事陷害明白要警惕突然对自己好的人,当研究出荔枝可以保存十一天的方法后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回到长安急需钱财时却无人配合,此后懂得了做官之道:“ 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之后他拿着右相的令牌去做他“ 应该 ”做的事情,等到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时,以为会很开心,从此仕途无量。可是他一点都不开心,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太多,没有实现的诺言,丢失的朋友,所耗费的巨额人力物力,越接近成功,便越愧疚,愧疚于自己的内心。
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后来发现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于是去找杨国忠摊牌,坚守自己的初心。
历史总能照进现实,历史中的小人物与我们何其相似。我深深地体会着李善德内心深处的挣扎,利益与善良之间的矛盾、权势与渺小之间的抗衡。
从棱角分明到逐渐圆滑,有很多迫不得已,原来的我讨厌那些虚情假意、处事圆滑的人,后来的我也不再棱角分明。原来的我看电视时总喜欢先问一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后来的我发现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
当渐渐迷失了自己时,那一身傲骨和一腔正义也将无处安放。
“ 在格眼簿子的图例里,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而墨点,则意味着荔枝发生褐变,流出汁水,彻底腐坏。”变得不止是荔枝,更是人心。可喜的是李善德回归了本心,可悲的是不少人染上了墨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