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风华绝代。她在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倩影,更是成为电影史上一代经典。
赫本在这部电影中出演的是一个心智早熟,不甘平庸,追求刺激的社交名媛高霍莉。电影中的她14岁便因为种种原因,嫁给了一位医生。可高霍莉正如医生救治的野生动物那样,在身上的伤疤好了之后,就去到了他们所熟悉的丛林。
“ 你不能爱生而不羁的野生动物,他们一有力气就会逃进丛林,然后一飞冲天。”
这是高霍莉的错吗?于我看来,他们的分开其实是必然趋势。因为灵魂的差异,早将他们分割成了不同“ 物种 ”。正如万年不改的山石与奔流不息的溪水。他们会因一时的碰撞产生美的产物,但内在的特性却会决定最终的归宿。
电影中车站的对白让人动容,可深情的医生注定无法换来高霍莉的终身相伴。自真名雷米的她离开有医生的乡村,来到繁华迷人眼的都市,然后在好莱坞白先生的精心改造下,从一个一开口就让人抚额的土包子,变成了名叫高霍莉的气质名媛后,她的心境已发生彻底的变化。
她不再甘于平淡的生活。她游走于富豪绅士之间,享受着追求者的赞美与资助。镜头下的她自带柔光特效,令每一个见到她的异性都忍不住为她倾尽所有。
与这样的热情形成反差的,是她冰冷的内心。她从未因为追求者的追捧变得喜悦非常,在她的眼里,这些都是有所图的“ 小人 ”。她于心里冷眼看着一位位贵族为她献上热烈的玫瑰花,欣赏着绅士们自认为迷人的笑容,而没有半分涟漪形成。或许是她深知这样的行为只是一时热情,她便顺着绅士们逢场作戏,玩着这粉红的游戏。
她在影片中是性感的代名词,却有着一双清澈透底的眼睛。这样的反差在我看来,倒也合乎情理。因为有着从底层爬上贵族阶层经历的她,已然看透了这上流社会的虚假外壳。绅士贵族们为了名和利,互相往来,她便图一时快活,穿梭于他们之间。互相都是逢场作戏,却又心知肚明。
她精明,却以傻来掩饰。监狱中的黑帮头目杜沙利,以天气预报为借口,让她帮忙传递机密信息。这样跛脚的理由,我不信精明到可以在警察到来前一秒脱身的她没有分辨出来。可她却选择保持一个无脑女性的形象,傻乎乎地拿着钱传递着滑稽可笑的天气预报。但正是这样的伪装,让最后杜沙利的行径暴露之后,让‘ 无辜 ’的她得以顺利脱身,成为赢家。
影片的核心人物即是高霍莉。她在电影中的一颦一笑,无不拨动着每位观影者的心弦。电影本身的情节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毕竟名媛与作家的爱情大家已然是见怪不怪。可赫本的出演却让电影绽放出动人的魅力。
她甜美,她纯真,她诱人,她媚俗。不得不说导演对于高霍莉的选角是极其成功的。在赫本演绎下的高霍莉,突破了常规的框架,将一位身披风流拜金外衣,又持有纯净心灵的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自由与独立是她,高贵且平凡是她,野性与温柔是她。具有反差的特性让她的人物弧光得以显现。如此对立的特点,让观影者也因此心潮起伏不定。观影者们跟随高霍莉体会着那冰山一角的纸醉金迷,却也感受着暖色黄昏下的无限温柔。
我喜欢高霍莉,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猫咪,同样是慵懒的她的另一面。贵族觥筹交错,猫咪稳坐高台,从不混入其中;陌生人进入,她自在欢迎,猫咪却展露防备。她生于街头,却坐上高台;她身处乱象,却纯真野性;她热爱交际,却不喜别人探听真实的她。
而我,则偏爱这种反差。
大多人口中的主角多少带有“ 拜金女 ”的贬义色彩,可我不这么认为。我眼中,在赫本演绎下的高霍莉,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原则。她虽面上爱钱如命,但从未做出格的举动,她虽多结交有头有面的富豪,可也只是止步于结交。如果结交有身份的人是一种过错,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 罪大恶极 ”。
“霍莉,我爱你。”
“那又怎样?”
“没人能把我关在笼里。”
“我不想把你关在笼里,我想爱你。”
影片的最后,是深情告白,是雨中对视,是认清内心,是缔结幸福。医生的救助,换来的是她的自由;富豪的深情,没能敌过家族与名望。只有作家,在她身后默默守护,为她终止了之前与贵妇的关系,为她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这一切的行为的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成为她的身边人。
精心设计的衣裙使人华丽非常,但只有合身的衣物让人心安。
作家的守护十年如一日。他于高楼之上认识高霍莉,他也在泥泞之下将她扶起。他是这样爱她。哪怕到最后作家忍无可忍,摔门而去,却也耐心在雨中呼唤着她养的猫咪。而这样的深情,也让高霍莉在浮华的生活中,终是找到了心安之所。
这是一代佳人,这是一代经典,这是一代人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