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底怎么做选择?

益多网 0

1、六便士与月亮

在阳明先生写的《告谕浰头巢贼》里,说: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

职责所在:护民、安民。

所以一开始是打算剿灭浰头巢贼的,但是在剿灭其他山贼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不过是从者和协助者,也都被杀,于心不忍。所以写了这篇告谕。

可以说,作为巡抚,阳明先生职务的KPI是杀贼的数量和安民的成效。

但是他自己的内心还有一个KPI:那就是学圣人教化万民。

是尽职责杀贼立功,还是从心所愿教之向善,不留遗憾呢?

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是只盯着外部指标去争取,

还是多一层选择的依据,有自己内在的志向呢?

我们的眼里,除了满地的六便士,还有头顶的月亮呀!

1659946144907.jpg

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不妨问一问自己:

做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是彰显自己还是有益于人?

是要人赞美夸奖我,还是去做一件有意义之事?

前者只有自己,都是贪心和傲心,

后者兼济他人天下,有志向,有谦善。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还是立在自己的志向上,看到其他人和天下。

《道德经》里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

2、从心出发

说起选择,《告谕浰头巢贼》还提到:人们都是不愿意被人说是盗贼,如果这些巢贼被人说是盗贼也会恼怒不已。

阳明先生说:"岂可心恶其名尔身蹈其实?"

说的就是有人明知故犯,而且因循苟且,是贪心作祟,是小恶不剪。

所谓的心学,就是从心出发吧?

什么是心呢?

是良知良能,是公序良俗,

是公道自在人心。

想起之前读《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到的一段,不太理解的内容: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

简单说,就是若为善父母兄弟亲邻都喜爱的话就去做,如果为善父母兄弟亲邻都不喜爱的话就不要做,为恶亦然。

当时挺困惑的:

为什么自己做事情要看父母兄弟和亲邻的想法呢?

为什么如果是做善事的话,他们不喜爱也不要做?

那为什么行恶,若是他们喜爱就要去做呢?

想不通呀?

有困惑是好事情,说明这里有卡住的地方,而且有困惑的时候,未解决的事情就会长期占据注意力,让你总是处于思考寻找的状态,让你的思维雷达处于“听牌”的接收状态。

最近有一件渴望了很久的事情,貌似有机会达成,却为难起来。

此时突然想到龙场教条里的那段话,于是把那件渴望的事情放进去,发现那并不是一件叫父母亲邻喜爱的事情。

原来这是一条选择的判断准则,选择时心有不安的时候,跳出自己的利益得失宠辱若惊,用父母社会的外部视角来看一看,从“心”出发,看看是否要去做。

不能够“心恶其名尔身蹈其实”呀!

3、选择决定命运

如果说,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

在一个人未名的状态里,在不知不觉间被思维限定,被外界裹挟,被欲望绑架,被恐惧支配,我们其实是无法决定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的。

所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站在无数岔路口,仰首看看头顶的志向,低头摸摸胸中的良心,做出你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