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潜水艇》结尾定格在了“ 2019.7.16-7.23 ”,合上书才惊觉,这本十二万字的短篇小说集已经陪伴了我半年之久,要与之暂别竟还有些不舍,索性写点什么留作一个纪念。
与这本书的结缘还得说起它斩获的奖项:2021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在颁奖典礼上,评委的颁奖词一下子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夜晚的潜水艇》独辟蹊径,把知识与生活、感性与理性、想象力和准确性结合为一体,具有通透缠绵的气质和强烈的幻想性。小说以一种典雅迷人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小说的新路径。”
作为将近十年的网文读者,实体文学已经淡出了我的视野多年,除了“ 永流传 ”的经典作品,我竟对当下的新兴作品一概不知,实是万分羞愧。也多亏了偶然把这个颁奖视频推送给我的互联网大数据,总算没有错过这个繁花盛开的“ 新文学时代 ”。
我爱惨了这本书封面的蓝色,是大海深处的幽寂与深邃,一如书里的文字。我怀揣着一颗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从此在另一个世界深陷,一个说不上是幻想,也说不上是真实的世界。
沉浸在书中的时间流淌得格外缓慢,我像是一个突然闯入异世界的旅者,新奇地为沿途的风景驻足兴叹,又像是一个虔诚的圣徒,反复咀嚼作者每一处精美的遣词造句。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陈春成,有人说,天空才是他的极限。他的文字承载着无可言说的灵性和馥郁,带领着我在九个时空的裂缝中穿梭:悬停在深海中的潜水艇,掩藏在山顶的古寺,儿时记忆里的湖泊,铸剑与酿酒,飘散在空中的音符 ……
书中的九个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童真,有古韵,有科幻,有雨后的清茶香,也有宗教的庄穆与生命的华美。
读第一个故事时,我似乎体会到了一种很隐秘的情绪 —— 我不敢轻易地给这种情绪下定义,总担心这是我十二年教育下根深蒂固的阅读理解思维在作怪。第二个故事似乎又有了一种新的情绪,我把这归因于行文和题材的变化。第三个故事,第四个故事 …… 直到最后一个故事,熟悉的情绪再次出现了,当初颁奖典礼视频的某一段画面也在我脑海中模模糊糊地清晰起来:
那位帅气的作家刚刚获得了首奖,他的才华极其夺目,真人却意外的腼腆羞涩。他微低着下巴,温柔地分享自己对于创作的想法。他说,每一个作者都有或者应该有一种“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的认识,我只能这么写,非写不可,也非如此写不可。
回忆起这段话,我才恍然大悟,那一直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也许就是身为优秀的创作者,无可避免的孤寂。创作者排遣孤寂最好的方式,合该是诉诸于作品,诉诸于文字。
在第一个故事中,一个拥有卓越想象力的小男孩,他把自己的房间想象成潜水艇,每晚在幻想的海域里探索未知的文明,这个过程让他无比快乐。可是,在现实里的白日,他被老师和父母视为“ 异类 ”,父母忧虑又无助地请求他回归“ 高考、就业、结婚、买房 ”所谓的“ 正常 ”生活中,他最终想象着自己的想象力剥离了自己,才活成了被期待的“ 普通人 ”。
小男孩晚年在回忆录中说:“ 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一旦拥有它,现实就微不足道。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最后一个故事里的主角是拥有超高作曲天赋的音乐家,他生活在禁止爵士乐的列宁格勒,一生都在自己的意识里战战兢兢地创作。他知道自己的音乐确实是非同寻常、不可替代的,可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防,在恐惧,在逃避,直到生命化为音符而消散。
我捧着书时偶尔也会神游天外,想象几百年后的世界会是游戏里的赛博朋克风吗?那个时候会不会科技已经足够发达,足以支持个体更换坏死衰老的部位。在那样的时代下,文学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会不会就像这本书的《<红楼梦>弥撒》篇里写的那样,只是用于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罢了。
我此刻敲击键盘,又是为了什么?
冯骥才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文学:“ 历史上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再强烈的轰动,也不能影响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然而,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最初拿起笔时,我只想单纯地记录当下,写了一些东西后,便觉得自己似乎也有了莫名的使命感,像陈春成那样,各安天命地在自己执念下自在地写下去。
愿终有一日,我们都能不再害怕周遭,心安理得地做自己想做的“ 异类 ”。愿这一天会到。我想,这就是这部文学作品带给我精神的影响,我希望这种影响得以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