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遍全网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里,有一段话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中国人老说“生老病死”,生死之间何苦还要再隔上个“老病”呢?这可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怜悯。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那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呢?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
私以为,这大概是对衰老最好的注解。
虽然说,生盛衰灭是任何物种都逃不过的规律。
可是,看着皱爬满脸颊,青丝染上白雪,曾经身手敏捷,精力旺盛,变成了步履蹒跚,反应迟钝。这比安赫尔瀑布还要高的落差,接受起来还真是有难度。
难怪在佛教里,把老苦列为八苦之一。
和许多人一样,最初我对衰老,也是望而生畏,避之不及。
小时候在村子里玩耍,经常会见到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头发花白,皱纹满面。走路拄着拐杖,还颤颤巍巍,一笑,露出没几颗的牙齿。
我看着他们,根本没办法想象那将是我的必经之路。甚至觉得,像他们那样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还不如死了呢。
与抽象的死亡相比,老无疑是更可怕的。
促使我改变看法的,是同村一个女孩的意外离世。
那个女孩叫芸,比我大五六岁。和农村很多没有上学的女孩子一样,她早早地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
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是母亲告诉我的,芸死了。
那时我刚上大一,眼睛里填满外面新鲜的事物。完全不能想象,在家乡的某个角落里,一个年轻的生命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母亲叹息不已,芸可惜啊。早晨雾浓,她骑着自行车出门,被一辆三轮车撞上了。孩子还那么小,作孽啊。
芸的意外离世,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衰老是很讨厌,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变老的。
不知不觉,我已三十出头。按年龄来说,并不算老。可由于我生孩子比较早,加上离婚后一个人操持家里的大小事务,疏于养护,衰老的迹象已经显现。
记忆力下降,体力变差,超过十一点睡觉第二天保准头疼,完全没有了当年通宵打游戏的风范。这还不算什么,眼睛里不时飘过透明光圈。
去医院一查,得,玻璃体老化。没得治。
当衰老从抽象名词变成了具体感受,无奈与恐惧是意料之中。但衰老居然还有好处,不是亲身经历,难以想象。
最直观的,衰老降低了情绪管理的难度。
张爱玲有句名言,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情,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确实,二十几岁和三十几岁,世界观差别就能这么大。这其中,当然也有阅历增加眼界开阔的缘故。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某些激素分泌量下降,对于维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也功不可没。
更意外的,衰老增加了幸福感。
身体是一架超精密的仪器。正因为它太发达了,所以当我们健康时,很容易漠视它的存在。
玻璃体出现问题以后,我深刻体会到,过去能看到无干扰的明亮世界,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虽然眼睛已经不复从前,但由此及彼,读书、做饭、跑步,以前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日常,现在做的时候,已然体会到这其实是一种幸运,并因此多了一丝微妙的幸福感。
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这样看来,衰老带来的失去,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
就像死亡是一个终将降临的节日,衰老也是一份无法拒绝的礼物。它可以带人进入另一重境地,更深刻得领悟生命,也可以让人陷入痛苦的泥沼,活着的分分秒秒成为煎熬。
而只要我们足够诚实,就会发现,这份礼物的好或坏,其实取决于现在的我们。虚度光阴,让生命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也让晚年变成了难以承受之重。
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把时间和精力,献给真正热爱的东西后,老有何妨?老有何惧?
就让这份特别的礼物,如期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