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坐在楼顶的露台上小憩,总会莫名想起乡村低矮朴实的屋檐。
乡村屋檐,灰青料峭,沉默不语,横搭在老屋的土墙上,像人探出的半个身子,为屋阶遮风挡雨,避阴生凉。
瓦屋,因有了屋檐的伸展,才更鲜活,更匀称,更生动,更富有灵性。在屋檐的庇护下,居住在瓦屋里的人们,日子才更滋润,生活才更踏实安稳。
屋檐,是一把庇护伞。晴朗的时候,日出山头,一下子就笼罩了整个村庄,瓦屋也被阳光铺满了。这时候的屋檐下,自然就成了人们休憩的好去处。特别是春秋两季,忙碌过后的人们,随便搬一条长凳,或提一把木椅,坐在屋檐下的台阶上,或歇息,或拉家常,或端了老碗吃饭,浑身上下都是暖洋洋的。
春天的屋檐,是燕子的“领地”。猫了一冬的燕子,借着明媚的春光,忙着衔泥筑巢,那忙碌的身影和欢心的鸣叫,给主人家带来喜悦,也给乡村带来勃勃生机。
到了夏天,烈日炎炎,人待在哪里都有些焦躁不安,唯有屋檐下,既能乘凉,又能通风透气。于是,吆喝几个人聚在屋檐下,摆一副象棋,不紧不慢地下着,炎热的时光在你来我往的对抗中,不声不响就过去了。也有困乏的时候,那不要紧,一张竹椅拉开,一把蒲扇在手,躺在屋檐下打个盹,也是挺惬意的一件事。屋檐,分明就是一把遮阳伞,别提有多舒心了。
若是遇到雨天,屋檐就是一面遮雨棚,再大的风,也不能把雨滴吹到屋檐下,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歇息聊天场所。左邻右舍趁着雨天不能出工,聚到屋檐下,拉东家长,说西家短,你一言我一语,好不快活。有好酒独酌者,最喜屋檐下,“定林斋后鸣禽散,只有提壶守屋檐。”一边看飞鸟,一边提壶独饮,那个惬意,仿佛是在于与王安石交心对饮。不觉,半天工夫就过去了,直到各家主妇喊回家吃饭,才起身离开。
屋檐,是一处瞭望站。小时候,我总是站在屋檐下,畅想张望。春日雨细,站在屋檐下,雨滴从瓦槽里滚落而下,滴在檐水石上,溅起的水花,像盛开的花朵,也像飞溅的钢花,久而久之,檐水石上就留下了凹陷的石痕,不由使人想起“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夏季雨水多,每逢下大雨,我会仰起头来,看雨水珠帘一样挂在屋檐上,连成一条线,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接去摸,捧到手的,自然是一片清凉。
秋天的屋檐是最富有的。秋收了,红辣椒成串成串吊在屋檐下,远远望去,像一吊吊燃烧的灯柱,点亮了庄户人的眼眸;金灿灿的苞谷穗,一嘟噜一嘟噜挂屋檐下的椽梁上,把屋檐装扮得雍容华贵;柿子也成熟了,长长的柿饼串子像身材窈窕的农家女,在晨曦中摇曳,等待着秋风的梳洗和冬霜的沐浴。
冬天来临,一片片雪花轻盈落下,屋檐,便被这明朗的白照亮了。日头一照,经一个寒夜,屋檐下就会结出一串一串冰锥。长长的冰锥,从屋檐的瓦楞上披挂而下,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举起竹棍一敲,冰锥瞬间断裂,纷纷掉落,地上便有细碎的玉珠滚动。捡一粒在手,光滑细腻,寒气逼人,但心是热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冷了。
屋檐是记忆的牵绊。每次离开老家远行,我都要在屋檐下停留一会儿,回头看看老屋,看看厚重的木门。“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这不仅仅是一幅画面,更是对家的不舍和眷恋。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古朴温馨的家。
如今,身居城市,高楼林立,屋檐却浅了,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喧嚣,一切都是空荡荡的,不着边地,给人一种悬空感。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高大上都是好的,低调朴素的屋檐,才最能承接人间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