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也变成了恋家的小孩

益多网 0

我曾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漂泊的人,没有“ 根 ”。

从小去每个亲戚家留宿的我都能很好的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再回到家时我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落差感。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适应能力很不错。

大一开学之后,我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从离开家出发去学校到抵达学校宿舍父亲离开之后,我都没有很大的情绪波澜。没有想家,没有恋恋不舍,没有痛哭流涕。所以当时的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有人离开了家那么的伤心。

后来和大学同学聊天时,谈到了归属感的问题,他们的回答都很统一,那就是 —— 家。在他们心中,哪里都无法替代的家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可以落脚的地方。

归属感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当时的我,仔细的问了问自己哪儿是我感觉有归属感的地方,我心里想了很久,疯狂搜索许多我熟悉的地方。

1661414746452.jpg

虽然我想到了很多地方但答案却令我很失落。因为我发现我心中属于归属感的那个位置空空如也,没有答案。不是家,不是学校,不是任何一个地方。于是我沉默了,像是海浪逐渐平息的海平面。

我从不觉得一个人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一定要成群结队才不孤单。我会一个人到点就去吃饭,会一个人去教室自习,会一个人去操场跑步,会一个人走在道路上吹着晚风听着歌 …… 那时的我可能只是觉得还没有遇到同频的人,到也算不上孤单。直到我发现自己没有归属感,这给了我重重一击。

我开始想要和别人一起,开始不断观察谁才是和自己同频之人。因为他们说同频率的人不会走散。

我想没有归属感的地方,有个有归属感的人也挺不错的吧。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好像慢慢丢失了自己,我开始伪装自己,变得不像自己。可即便这样我也没有找到真正和我同频之人,觉得自己仍旧孤身一人。

从未被坚定的选择过,自己也从未坚定的选择。没有偏爱,没有例外,后来我也不爱我自己。

因为一些家庭原因,小时候的我一直很想离开,想着去哪里都好,只要不呆在这里,不被困在我自认为的“ 牢笼 ”里。当时的自己觉得随便去到什么地方都会比现在幸福。可现实并不是这样。我把自己一直困在自己画的笼子里,不断想要冲破牢笼,并没有意识到通往真正出路的那扇门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我一边不停的往外撞,不仅把自己的牢笼撞坏了,也把本就保护这个家的围栏撞坏了;一边舔舐着自己的伤口,慢慢消耗仅剩的光亮。那时围栏里的日子鸡飞狗跳,撕裂吼叫,悲痛欲绝,不忍直视。可是即便撞坏了,我也没有走出去。

后来时光慢慢溜走,我也慢慢长大。经历过的事情,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许多道理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记得那时有人常说:“ 等你再长大一点就明白了 ”。当时是有点不解的,觉得现在遇到的事情我都无法理解,以后就算明白了,也都过去了,有用吗?

答案是有用的。懂得之后会让你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沟通是一切关系建立的桥梁,好的沟通方式会使我们在相处过程中很舒适,可以很好的进行有效交流,不会轻易起冲突。这是我明白但很晚才学会实践的道理。

后来的我慢慢改变和家里人的沟通方式,也慢慢增加自己的耐心和包容性,不断告诉自己,他们其实是爱你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太对罢了。

于是,我们之间的交流开始慢慢变得多了起来,开始事事有回应,开始互相了解,变得更加亲密。于是我对很多之前无法释怀的事情慢慢变得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和自己和解,自愈。

最近一年总有感觉自己越活越小,在意的细节越来越多,一开始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后来明白大概是因为爱吧,因为感受到了喜欢、爱,所以才会显出小孩子心性的一面。就跟他们说互相相爱的小情侣有时在对方的面前就和小孩子一样的道理。

本质都是因为爱。爱使你发现你是可以变得柔和不那么坚硬的。

之前临时兴起想去爬山,凌晨和朋友约好。之后半夜两点偷偷准备出门,给家人发了消息,只是没想到在山顶看日出的时候是和我父亲一起看的。因为家里人半夜起来上厕所结果发现我并不在家里,所以着急忙慌的赶紧让我父亲起来。

可能因为当时太着急心慌,所以他们当时只看到了我发的因为半夜偷偷外出没有反锁门怕训斥的一个表情包——“ 孩怕 ”就寻了出去,以为我遇到了什么危险的事情,直到到了小区门口,才想起来联系我,于是发现了我之前发的要去爬山的信息。

至于后来为什么在山顶看见了我的父亲,按他的话来说是因为他也好久没有爬过这座山了。可我觉得他大概是看到我才会完全安心吧。

以前总想着要长大,要拥有“ 自由 ”。可什么是真正的长大呢?我想其中一部分大概就是可以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情绪,体会别人的不易,不只考虑自己,也多为别人着想,学会自愈和解,变得包容,学会表达爱,学会爱自己也爱别人 ……

所以大概是发现其实自己是被爱着的,对爱着自己的人和家产生了依恋。家也变成了我有归属感的地方。让我觉得这个地方是值得我呆的。我能明确的感受到温暖与爱。所以慢慢我也变成了恋家的小孩。

他们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