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阅读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也许是我的思想中开始觉醒关于“挣脱既定的命运轨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中二叛逆色彩,以至于读什么书都带了点“心灵鸡汤”的味道。索性给自己安排上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以毒攻毒。
本以为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不会有什么新意,没想到竟给了我巨大的惊喜。
约翰为了暂时逃离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开始远行,却在途中遭遇了意外,误打误撞来到了一家名为“你为什么来这里”的奇怪咖啡店。
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在之后短短四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里,作为读者能和约翰一起经历的一切。
书的开头我与约翰的感受一致,只觉得这家咖啡店莫名其妙。关于“用生活换取金钱”,“回应他人的期待”,“重复大多数人做的事”,都是有趣的观点,叙述却有些生硬,读来感觉经络堵塞,说不出的别扭。
直到绿海龟的故事出现,我的识海中清脆地“叮”了一声 —— 阅读的快乐于我而言不外乎此,邂逅每一个新的观点都会伴生发现新大陆的欣喜。绿海龟会在海浪与之行进方向相反时,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与之行进方向相同时,绿海龟会加快划水速度乘着海浪前进。
“ 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这句话让我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受困于这种反向浪的消极影响。约翰计算的结果是,他浪费在不感兴趣邮件上的时间累计起来几乎占据了生命中的一整年,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在纸上计算我每天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哪些事上,结果确实让人大吃一惊:
一天中除去睡觉的时间,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各大短视频和自媒体平台度过的 —— 顺手拿起手机点开这些APP几乎成了我下意识的本能动作,哪怕里面其实根本没有我感兴趣的新信息。
而我真正想做的事,该去完成的事,却往往因为迟迟不点开第一步而被那些琐碎的、无意义的娱乐挤占原本属于它们的时间和精力。
我把自己想做的事再重新一条一条列在一旁,为已然无知无觉溜走的时光碎片惋惜。当我开始产生惋惜的情绪时,就已经悟了,我接下来该如何调整我的生活 —— 这是在我心中这本书最棒的地方,有很多书会告诉你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却提不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具体建议,而是通过对话一步步引导读者去自己思考,自己找路,这是针对每一个读者的个性化服务。
而我做出改变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格规定每日点进每个APP的具体时间,这确实很有效,那天之后我专注于真正想做的事的时间大大延长,而意识到这个改变的本身也给我带来了正向的反馈,我把它称之为“高效的幸福”。
文中也给想要改变的人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起始路径: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做真正喜欢的事。我们为自己预留的这一个小时,会迫使我们去发掘到底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试错,直到获取正确的答案。
做真正喜欢的事必然是兴奋又充满干劲的,很快每天一个小时根本无法满足那种热烈的渴求,直到某一刻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真的已经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那些能制造幸福的事上,那时我们的日常,该是充满希望与期待。
想起过去与朋友的交流中,我们总是频繁地说起“等我们XXX的时候,一定要XXX”句式,可到了句式中的期限,也有诺言氤氲在记忆的尘埃里。
疫情的出现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世事之无常可见一斑,“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所以想做什么最好的时机,也许就是立刻,马上,就是现在。
最近的一年,我尝试把一些曾经的“只是想想”变为现实,发现其实最难的一步常常就是最开始的那一步。愿望一旦开了头,剩下的就是下坡的车轱辘,一刻不停歇地翻滚着冲向终点,是一种顺其自然。
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书中所说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就一定会做的很好,这分事也分人,在我看来,想做的事即使是“不完美”的“完成”,也是幸福的源泉。生活正是有了幸福的滋养,个体才不至于沦为行尸走肉。
读完这本书于我的改变是值得记录的,将来如果我又在人生的岔路口迷茫,或者对生活感到无聊厌倦时,我会重新记起我敲下这篇文字时的心情,记起我许给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