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醒得早,却发现什么都不想做,没动力做。明明昨天还不是这样,搞不懂自己为何如此善变,还是说人都这样?
似乎每到这种时候躺着、玩手机是下意识里自然而然想到的唯一可做的、想做的事情。可每次这样之后,感觉反而更糟。
这种无数次的体验完全可以说明一个事实:玩手机等即时满足一定不是解决“什么都不想做”,解决“无聊”的有效办法,反倒是使问题变严重的快速渠道。
随时打开手机这个小事已经完全根植于潜意识中了。无聊时,手机就会在脑子里从“事”头攒动的各种待办事项中微笑着冒出头来,温柔说道:“打开我吧!”“来吧孩子!让我抚慰你。”我们就是这样陷入温柔乡的吧。
当有事可做时,只要稍微走神儿,或者想休息一下,玩手机的想法会很自然地雀跃地冒出来,成为各种放松方式中触手可及的首选。
而只要我们有空闲,哪怕十秒种,玩手机的想法都会从脑子里冒出来,然后即可执行,手机可谓是做到了无孔不入。说手机是精神du品,那是名副其实。
当每次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如果我能主动地“走”一步,尝试做“沉浸式专注”的事情(比如现在正在写这篇日记),那种“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没意思”的感受会大幅度减褪甚至消失。心里不知不觉中铺下平静,什么都不想做的浮躁没有了,让自己无所适从的不安沉淀下去了。这时候我会想打开书、学东西,做自己经常做、喜欢做的一切事情。
当习惯了即时满足,就会有个特别突出的倾向:每当无聊,有游戏玩儿就不会去看窗外,有抖音就不会去看书。有娱乐可选就肯定不会去做愉悦精神的事,而精神的愉悦却是生命活力的直接表现。所以,当一个人无时无刻想打开手机的念头长期存在并得到即刻执行,这种念头就成了意识上的习惯——下意识(或潜意识),这毫无疑问会荼毒个体生命的活力,麻木生命对其他生命的感知。
我也不断地发现,唯有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做和沉浸式专注有关的事,才能“祛毒”。难免会有“病情”反复,但是要始终知道质问自己,就不会变得麻木和迷失。
唯有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做和沉浸式专注有关的事,才能“祛毒”。难免会有“病情”反复,但是要始终知道质问自己,就不会变得麻木和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