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想再重读《天幕红尘》这本书,这本书我初读时一口气读了两遍,获益匪浅,使我对事物的看法提升了维度也扩展了广度。
这些年,我对很多事情具有了非常大的包容性。看问题也比较能看得深一些。所以,我发现很多人在处理问题上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说,很多人无法处理好工作人事关系。
我想,如果上升利益层面,很多人就会知道怎么去选择了。
看一个同事不顺眼这件事,就分为有利益竞争型同事、无利益竞争型同事、利益捆绑型同事,但其实很多人就是纯主观的好恶,对同事生出不满和嫌弃,特别是无利益竞争型和利益捆绑型,这两个类型,根本就没有利益冲突,甚至于还利益共享。但依然大把的人,用自己的好恶去评判一个人,并且把这种评判带到工作中带到人际关系中。
就有人和我说过,单位的一个小领导总是针对他,而且是情绪倾泻型的针对,而不是因为工作的问题。甚至于最后到了,别人的工作出现问题,也要去针对这个人。我想这就是职场霸凌。
职场霸凌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被选为被霸凌对象的人,不是核心岗位员工,一般都是辅助性岗位。还有一个就是,被霸凌对象性格比较懦弱,或者是让人认为他离不开这份工作。
霸凌者一般也都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其本身是一个有一定小权利的小领导层,但工作也郁郁不得志。再一个是其受制于自己认知的局限,难以突破现有格局,于是激发出性格中的欺软怕硬的一面。
其实,职场中很多被霸凌者是具有逆袭的潜质的,因为他目前只是暂时没有处在一个高势能的位置,他随着工作能力和自我能量的提升,其实他很容易逆袭。
反而是霸凌者难以再逆袭,因为一个欺负人的人,他的认知局限性已经非常大了,大到了“自我膨胀”的程度。
一个人,如果自我不膨胀,除非是本质里坏的流油的人,谁会去主动欺负人呢?自我膨胀的人,自我能量其实已经微弱了,很难再去转变,他再去欺负人就会更加削弱自我能量,让自己的内心能量越来越弱。
其实无利益竞争型和利益捆绑型,是不应该出现人际关系的,因为大家不但没有利益冲突,还利益一致,大家都是工作单位这艘船上的螺丝。如果船沉了,那么大家就会一起沉没。
但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呢?在于有的人无法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故而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输出情绪价值。有人说,职场中也需要情绪价值吗?太需要了呀,一天工作八小时,算上吃饭时间,一天至少三分之一时间在职场,大家互相不提供情绪价值,那这一天天的怎么过!
我记得我生我闺女那天,被推到手术室,一进手术的门,护士就说:“今天一天都得高高兴兴的。”我当时心里一安,紧张的心放下一半。因为我是当天的第一台手术。我看到医护人员能量满满的样子,心里就踏实了。
大家都知道,要是这一天早晨起来就情绪不痛快,这一天的干劲儿就不那么足。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每个人早上都很自己说一句:“今天一天都得高高兴兴的。”
我想,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所求,也不过就是高高兴兴的过好每一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输出情绪价值,不光对他人,也对自己。
要明白自己和同事是利益共同体,根本就没有产生冲突的前提和立场。
一些个人好恶,一些个人的审美,个人对事物的评价,不用上升到对个人的攻击上。大家对事可以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人不该生起好恶之分别心,甚至于生起嗔恨心。
那么,我刚才提到,还有一个有利益竞争型同事关系,说真的,这种内部竞争机制在现在的大互联网、区块链时代,已经站不住脚了。时代的车轮滚动向前,现在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的时代,而不是如何去切蛋糕的时代。
中国的经济,将来是一半国内的消费大市场,但一定还有一半在国际市场上。
所以,蛋糕很大,如果一个企业还没有共赢思维,还停留在企业内部去做竞争,那就太低层次了。这艘船舍了也罢。
十几年前,我看到过一个杂志上写的一句话:“你是要单打独斗挣20万,还是要团队合作创造100万你分20万?”
现在是精工细作的时代,是讲究品味享受服务的时代,小作坊式的模式已经难以进入到精细服务的程度了。所以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
而如果一个企业还停留在内部竞争阶段,还停留在如何分眼前的这块蛋糕的阶段,那它离被淘汰不远了。
做企业如做人。做人的立身之本就是正信正念,以善以诚为出发点。企业也是一样。对客户对员工包括股东内部,都是一样,以善以诚出发,正信正念才能走的长远。就像《遥远的救世主》里的冯世杰,他可能没那么聪明,也那么有能力,但是他以善以诚为出发点,甚至于不拘泥于自己眼前的损失,他最终实现了带领王庙村脱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