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某天夜里,我偶然看到了床头边的一本书 ——《灿烂千阳》。我饶有兴致地读起这本书,可读完后感觉像有颗石头堵住胸膛,久久无法平静 ……

1667289793466.jpg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在阿富汗—— 一个常年饱受战乱的国家。战争、饥饿、**制和压迫使当地数以万计的人民背井离乡。他们看着自己的领土被**踏,自己的文化被**略。母亲将自己亲爱的儿子送向战场,多年后见到的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布满硝烟的城市,废墟一般的国家,遍地的子弹 …… 生活已经将他们压得不堪重负,他们哪里还有什么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他们只不过是战争中的牺**品。

一颗炮弹,射向空中,一阵呼啸声传来,紧接着是轰的爆**声,炮弹径直砸向地面 …… 血、肉、骨头四处飞溅,天旋地转,和世界告别 ……

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自1979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阿富汗群众从未享受过片刻的宁静。苏联,军阀,塔**班,美国一个个接踵而至。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巴基斯坦和其他**国,过着流亡的日子。他们从未获得过归属感,他们的国家—— 阿富汗,似乎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只是其他国家借此拉拢对抗其它国家的工具罢了。

无助,绝望充斥着他们的世界。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奔向不知未来为何物的地方。他们等待着灿烂千阳从喀布尔的上空升起,渴望在学堂里受到教育获得自由的人生。

可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外部的斗争,还有阿富汗人民内部思想的斗争。

阿富汗人民唯一不能打败的敌人就是自己。

自塔**班掌权以来,女人,似乎成了罪恶的代名词。塔**班先后颁布了对女性的数十条禁令。“ 完全禁止女性外出 ”“ 禁止妇女在学校、大学或其他任何教育机构学习 ”“ 要求女性戴长面纱(布卡),从头到脚覆盖 ”这些禁令剥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让女人除了待在家里抚养孩子,伺候丈夫以外别无去处。

这些禁令潜移默化的烙印在阿富汗人民的脑海里,长期贬低女性的地位,让女性生不如死。

玛丽雅姆和莱拉也不能例外。

玛丽雅姆是母亲娜娜和父亲扎里勒的私生女,母亲娜娜地位低下,曾是扎里勒的佣人。父亲则拥有豪华的别墅、三个美丽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们。玛丽雅姆因为是私生女而不被家里人所承认,从小被扔到乡下的泥屋与母亲居住,从小就被剥夺了逛街、看电影的权利。之后年仅15岁的她被迫嫁给40岁的拉希德,延续了悲惨的命运。

莱拉则不同。母亲聪慧开明,父亲博学多才,多次强调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战争开始后,一颗炮弹砸中了莱拉的房子,莱拉父母双亡,拉希德欺骗莱拉自己心爱的人已经死去,强迫莱拉嫁给自己,从此开启了颠沛流离的人生。

两个拥有截然不同家庭氛围的女人,因为一场战争,相聚在一起。不管她们的过去是昏暗还是光明,身为女性,生在阿富汗,尤其是生在战争时期的阿富汗,她们的未来、她们的前途,只能依附于男人,她们已再无自由可言。

在中国,女孩可以穿着漂亮的衣裙,在阳光下恣意地奔跑,可以去商店买自己心爱的草莓味冰淇淋,可以去咖啡厅享受一杯拿铁。但这也是无数阿富汗女孩的心之所向。她们历尽千帆,始终追寻心中的灿烂千阳。

生在和平年代,我们可能无法切身体会到他们战乱时期的无助与绝望,也没有经历过从未受到教育的生活。可时至今日,仍有无数孩童正在受到战争的摧**,仍有无数女性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呼吁和平,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我们自己的国家也是由前辈们靠血与肉铸就的,我们的前辈经历过战争,最终换来了一个和平的年代,让灿烂千阳照进千家万户。

而阿富汗什么时候可以等到太阳再一次照亮大地呢?或许就在不远处,或许还需要很久很久 ……

当太阳再次从喀布尔的上空升起时,迎来的究竟是光明,还是永无止境的黑暗呢?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可追寻自己心中的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