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脚步近了,阳光也暖和了起来,那种藏在泥土里的美味也渐渐钻出地面。嫩红的叶子,白白的根茎就是它的全部样子。它有许多的名字:鱼腥草、折耳根、猪鼻孔、臭根子……但我们小时候一直称它为臭草根,就是这种根子,它的味道和模样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我们的每一个寒假也因为寻找它而多了许多故事。一把锄头,一个塑料袋,一群好友就成了我们当年挖臭草根的最好装备。
那时候一吃过午饭,我们村子里的孩子们都拿上自家的小锄头或者小刀,再带着一个塑料袋往山上“进军”。路途中我们都有说有笑,可是一到山上那就各自为营了,好像对方都成了“敌军”,因为我们都怕对方比自己挖的多。当时,我们基本上都是两兄妹或者两姐弟一对,所以一般都是小的去占领阵地,大的拿着锄头挖。当然因为抢阵地,小伙伴之间不光吵过还打过。记得有一次,我们所有人同时发现了一片长满折耳根的草地,怎么办呢?分不出先后,都觉得是自己先发现的,可是大家又都不甘心,最后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当然我们这几对小的肯定打不过那几个大孩子。最后只好悻悻而逃,打败了的我们拿着锄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便另寻出路。走过田地,跨过田坎,我们把它找了又找,不知道是执着,还是出于好胜心,不管找得多累,也不管那些田坎是否被挖了又挖,我们总要有收获为止才肯回家。不管挖的多少,只要我们带着这些野菜回家,大人们最后总会把它弄出来摆在餐桌上,一口,两口,三口……太过满足又十分美味。
当年因为挖折耳根,我们踩坏了许多庄稼,挖垮了许多田坎,当然也受了许多人的责骂。只要在家里听见山后响起了谩骂声,那就一定是我们弄坏了他家的田地,可是那又怎样,就算他找到我们家来,下一次我们还是会去挖,谁叫他家的田坎上长着我们喜欢的东西呢?如今长大了,偶尔我还是会拿着锄头和袋子去到山上,像当年那样一点一点地去寻找折耳根,它的模样未变,它长的环境未变,只是再没有人和我抢了。大抵是因为这条路走的太孤单了,所以再也没有当年的那份激情,到现在,我也有两年多没有去山上挖过折耳根了。
现在,它们又到了该上餐桌的时节,因为菜摊上有了它们的身影。今天中午我在菜摊上买了一袋,那根洁白的一度让我觉得它在水里泡了很久。回到家里后,我把它们掰成一小节一小节地放在盆里,尽管装了满满一盆,可是味道真的很淡,完全没有小时候的那股“腥”味。
折耳根油开始了它们的生长,它们依旧藏在山里,藏在山里的草坪里,但更藏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