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从一年一次的杀年猪就开始了。杀年猪不是容易的事,一来喂猪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是我们的正事,上学背着背篼去,放一把弯刀在里面,进了土墙瓦房教室,悄悄将背篼靠在墙角,放学后背起背篼爬上坡打猪草,打少了回家要着吵,然后斩猪草,左手抓一把,放在木凳子上,右手拿起刀不停地砍,砍成一截一截的碎片,左手食指常常会被砍伤,疤痕伴随一身。最后把猪草装进大锅里煮熟,和上一点包谷面,做成猪食喂猪。喂猪的包谷面是用石磨推的,推包谷面也是很费力气的,我们人小力气小,常常推得眼冒金星,有气无力的。还有寒冬天气还要淘红苕喂猪,水冷得僵手,双手总是长冻疮和长冰口,有时还从裂口处流出血来。二是还要有杀猪票才允许你在家杀猪来自己吃。妈妈的同学兼朋友在税务所上班,常照顾我们给我家一张杀猎票,也常引起邻居们的嫉妒。
杀猪那一天,妈妈总是一大早走着泥土小路翻过两道土坡到邻队去喊杀猪匠来杀猪,午饭后,杀猪匠就到了,背着涂满油脂的亮光光的竹背篼,里面装着好多样子的刀和铁钩等杀猪需要用的工具,当左邻右舍的几个男人按住猪,猪发出嘶心裂肺的尖叫,我便恐惧地躲得远远的,害怕看到杀猪的那一幕,一会儿,安静下来再回去,杀猪匠已经开始给死猪吹气了,准备烫毛刮毛了,在烧开了的开水反复淋烫下,毛被像铁皮一样的刀子噗噗地刮得干干净净,白白生生,然后又将猪倒挂在屋檐下,开肠破肚,先从肚子一面中间一刀划开,将猪肠抠出来,大肠小肠分开清理,再将猪肉一块一块划下来,用棕叶子栓住,一块一块地放在竹箩筐里,一切分割完成,杀年猪这件事算完成了一大半。第二天,妈妈便要起大早,忙着将猪肉分类淹制,还要装香肠,将两大块猪油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装在瓦罐子里,洒上盐码好,盖上盖子,以后炒菜陆续用。正二三月,年过后,青菜里的一两块油渣是我们唯一能吃到的猪肉,会抢着吃,而我最爱吃的是妈妈做的红苕丝拌猪肠,酸酸的,猪肠软软的。
腊肉香肠挂在灶头,颜色越来越黄,年就越来越近了。妈妈又忙着泡糯米,推汤圆,吊干后放在竹簸箕里摊开晒,吹风,晒干后又装在倒扑坛子里,保存过年吃。
接下来要打扫房间,妈妈严肃地说叫“扫扬尘”,特别是灶房里的烟灰,烧柴时烟子杠杠的,房顶上吊着很多黑黑的烟灰,妈妈拿着叉头扫把,仰着头,从上到下将烟灰扫干净,然后烟灰要倒在自家的土里,不能随便乱倒,妈妈说:这叫除旧迎新。(腊月二十三也叫做“小年”、“”“祭灶节”、“扫尘日”,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一的这段时间里,人们会进行家庭大扫除,俗称“扫尘”。扫尘日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为古代人民驱逐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成为了一种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活动。扫尘又叫做扫屋、扫房、除尘等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南方俗称“扫屋”,北方俗称“扫房”。“尘”与“陈”同音,新春扫尘象征着“除陈迎新”,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民间将年尾廿三或廿四称为扫尘日。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和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年很快就来了。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背着背篼赶场,妈妈说“这叫火炮场”。大街上热闹非凡,从上码头挤到下码头,一排排炮花爆竹摆在木板上,火炮各式各样,圆形的,长方形的,两百响、五百响、两千响⋯⋯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喜欢买小盒的甩炮,一个个使劲甩在硬地上,“啪”,火炮便发出尖锐的响声,吓得女孩子们跑的跑,叫的叫,这种快乐是如此美好。当然,人们少不了买上几盒烟花,最受欢迎的是一根一根的像棍子一样的烟花,手捏住底端,点燃上部的眼线,朝着天空冲上去,“呜”一一“啪”一一“呜”一一“啪”⋯⋯烟花在漆黑的夜空里绽放,红的,绿的,黄的,五颜六色,灿烂夺目,大人小孩都会仰着头,数着:一,二,三,四⋯⋯看有多少颗,颗数越多,快乐也越多。还要买很多年货,如瓜子花生糖果,过年前没有打米泡的还要买米泡,当然绝少不了春联,家里条件好的还要买灯笼,重头戏是要挤进菜市场去买鱼、鸡、鸭和其他平时少吃到的蔬菜,酒不能少,红酒、葡萄酒、香槟,白酒等等,都得买一些,别忘了买钱纸蜡烛香,杂七杂八背了满满一背篼,加快脚步赶回家。
到家时,家里其他人早已经忙上了,为着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一一年饭做准备。腊肉、香肠已经从灶台上取下来洗干净煮在锅里了,特别对于猪头,要完整地煮熟,煮之前的除毛特别费劲,要将火钳烧红了伸进耳朵和其他缝里去烧掉残毛,再用刀片刮起清洗,这活让人腰酸背痛的。年货买回鸡鸭鱼,又赶紧准备炖鸡鸭,午饭只简单吃一点,又接着准备年饭,大人忙着年饭,小孩子忙着贴春联,烧火打杂,家家户户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家里所有的人都回来了,能不激动?下午四五点钟左右,家里的男人都要到长辈祖先们的坟前去烧香祭拜。恍惚一会儿天就暗下来了,年饭做好了,海带炖鸭汤,白砍鸡,红烧鱼,烧白,红苕粉加蒜苗炒腊肉,香肠...…能做的菜尽量做,摆得满满一大桌,开席前先敬神再敬祖先,桌子四方各放一个碗,碗里装点米饭和菜,还各放一杯酒,摆上筷子,最后把整猪头装在盘子里,猪尾巴夹在猪嘴上,放在桌子中间,在家门口烧钱纸,点腊烛香,祭完后将四个碗里的饭和四个杯子里的酒集中在一起,年饭后装着水和碗一起放到僻静处,又烧钱纸腊烛香,这叫烧水碗。祭拜结束,年饭就正式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过年就是解嘴馋,肉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酒也喝起来,女孩子喜欢喝香槟,人人都喝得脸红心跳还没有尽兴,大人在年饭上不管教孩子,让他们吃饱喝足,高兴就好。
吃完年饭,便进入小孩子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放烟花,一院子的小孩子都集中在地坝里,拿出所有的烟花,你一个我一个地点燃,有在地上转圈的烟花,知溜溜地飞速旋转,洒出多彩的烟花,像一朵旋转的花朵,有小木棍头上一包火药,火一点燃,呜啦一声像火箭一样冲向高空接着一声鸣响“嘭”,快乐也跟着飞向远方,还有七八个像鞭炮一样并排捆在一起,点燃一个后面陆续点燃,叫什么连环炮,还有很多很多叫不出名的烟花,最让人仰慕的是大礼花一样的烟花,纸筒很粗,烟花冲得最高,绽放的花朵最大最绚烂,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放过这样的烟花,让人失落。随着烟花的绽放,在浓浓的火药味里,快乐的年味达到了高潮。
夜渐深,但是我们没有睡意,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嗑着瓜子花生,吃着糖,跟着晚会的节目品味过年的气氛。到半夜,妈妈说要去洗脸洗脚,洗得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新生活,洗得越干净,来年的运气越好。接着还要守夜,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放起了火炮,声音震耳欲聋,这个院子停了,那个院子又响起来,平时寂静的乡村此时热闹起来,火炮声声除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过年了!
可是,小孩子瞌睡多,等一切归于平静,便呼呼大睡了。妈妈把灯亮着,直到天亮。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叫我们起床,吃汤圆,然后给外公外婆等妈妈一家的祖先烧香,小孩子的我们觉得好玩,一路兴高采烈地去,不一会便完成了。接着便是上街,穿着年前请裁缝做的新衣裳,拿着爸爸发的过年钱,几姊妹一起兴奋地上街赶场去,女孩子买了气球,我喜欢红色的气球,所以年年都买一个红气球牵着回家,第二天气球变小了,耷拉着让我感到惋惜。而大年初一最让人激动的是到街上看玩狮子龙灯,一前一后两个人穿着狮子的衣服,像狮子一样跳上跳下,拜年收礼,还有“车么妹”,一个女人古人打扮,涂脂抹粉,站在轿子里,手舞团扇,摇头晃脑地扭动腰肢,前后两人假装抬着轿子摇晃,轿子红红绿绿的,人工做的样子,喜庆耀眼,人们跟着狮子龙灯一起从上码头舞到下码头,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伴随着烟花爆竹的声音,热闹极了。晚上,还有舞火龙,打烟花,用彩纸、竹子木头等糊的龙长长的,十几二十个人举着,上下左右穿梭盘旋转圈,一旁两三个大汉使劲用铁揪打着铁水,铁水溅到半空中,红红的火星一朵朵灿烂若烟花闪耀,舞龙的人都戴着草帽,弯着腰,在铁水烟火中穿梭,火龙飞舞,人们欢呼雀跃,为表演者喝彩。像这样的表演要连续三天,这是过年才有的欢乐,这是年的味道。
接下来到初十左右,就是拜年,走人户,七八姑八大姨所有的亲戚家去吃饭,联络感情,人户要走才亲嘛,而我们小孩子最喜欢走人户,可以吃嘎嘎呀,正如一首山歌唱的:红萝卜儿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客又来得早⋯⋯
正月十五大年后,春节就结束了,小孩子们上学,大人们又忙起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嘛,又盼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