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热搜上有一个词条是“八成大学生想生二孩”,大数据再一次让我觉得离谱到不愿点进去。作为万千大学生之一的我还在对婚姻的概念感到虚无缥缈之时,社会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我推进生娃的议题中了。
不过所幸,在这场唇枪舌战中,杨本芬奶奶的《我本芬芳》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立场阵地。
她告诉我,想要继续读书的她却和一个认识不久的男人结了婚,他对她不好,而她最后给他生了三个孩子。
而她又跟我讲,老吕为了补偿送人的一斤半猪肉,清晨在冰水沟里抓鱼;会背着她求书记爱人给她找工作;会学着收敛他单身时大手大脚的习惯 ......
她没有直接告诉我该侧重于挣脱婚姻和孩子的束缚做我们自己,还是享受婚姻中的点滴温暖。她只是给了我一片净土和一块块名叫生活片段的积木,让我自己去搭建对婚姻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一段60年代婚姻的酸甜苦辣,和现代婚姻观和育儿观有了一定的偏差,但它的温和与真实是观念构建的基础。
因此,整个阅读过程十分亲切而宁静,正如她手稿上的点点油渍,仿佛我正缠着烧饭的奶奶,要她给我讲她以前的故事。
首先,作为还没接触婚姻的大学生的我来讲,平时我所看到能引起巨大响应且有关家庭的议题,大多是“家庭暴力”、“不婚主义”、“鸡娃教育”等等,总是在两方之间摇摆不定。
使得我作为一个中间的旁观者愈发地对婚姻产生焦虑。
而《我本芬芳》中展现的60年代婚姻的柴米油盐放大了现代家庭中的生活琐事,使我带入的情绪不会受到过大的冲击。
我会为发洪水时老吕记得给惠才一个豆干充饥而暖心,也会为他怀疑惠才买鸡补贴娘家而气愤。
琐碎中的温暖抚慰着我的焦虑,而寒心与气愤也像一个个警醒,敲打着我的恋爱脑。
不过作者在甜和苦的片段设计上我觉得也别有用心。
她不像司空见惯的“打一巴掌就给个甜枣”,而是在失望堆积到一个限度时,便紧急拿一份温馨去补救。整本书的三个部分,也对两者的比例有所调整,由开始频繁出现的“没想到你对我不好”到后面逐渐消失。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前半部分不断地责备着老吕,而后半部分又在为他找补。反应过来时才发现,自己早已掉入苦苦维系家庭的思想陷阱。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也不断地滋生着作秀式的家庭模式。在镜头下,我们总会不住地想要展现最好的一面,而书籍没有这种顾虑,更何况60年代手机没有普及的时候。
杨本芬奶奶自己也曾说“到我这个年龄还写些虚情假意、空空洞洞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了。”
正是这种真实,使得温和的叙述基调不至于变得虚无缥缈,使得警钟更加常鸣。
在这种真实下,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老吕面对夫妻间矛盾时逃避的形象,简直就是我的爸爸和爷爷的真实写照。
但吕的还有些冷漠的做法不断地令我觉得费解,例如在惠才刚艰辛地生完孩子后却因为血腥味而拒绝上床等等。
所以一个突发奇想蹦进我的脑袋:性格不合的夫妻生活不断地被妻子吐槽着,而丈夫除了不善言辞地逃避,是否也会有着自己的委屈?
虽然这个想法像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在此长篇大论地谈着婚姻一般有些荒诞,但我们也需要这些角度去更全面了解婚姻,去了解养育孩子。
即使“性格不合的夫妻,平日只能是结了筋又和好,和好了又结筋,任谁也讲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它也在我们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轮廓。
所以对于“八成大学生想生二孩”,我的立场自然是:当我想投入婚姻与孩子的世界时,我自然会去考虑。只是在这之前,我需要了解婚姻更多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才能让我最后选择时充满安全感。
而《我本芬芳》,我想,是一本真切中透露着温情,给我极大的宽慰和安全感的书,使我能在婚姻这个庞大的议题下,找寻自己的道路。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真的遇上了能让我接受生活各种琐碎或挑战的人,我会愿意在本该上大学的年岁生了三个小孩。独立女性固然美丽,贤妻良母也有她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