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止不休》观后感:张颂文,有点做

益多网 0

“没完没了”是陈述事实,“不止不休”是亮明态度。它俩并不是一个意思。这是我看完影片《不止不休》后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如题。

2003年,高中肄业,身揣初中借书证的韩东,梦想成为一名“笔杆子”。影片开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求职市场,有着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四处碰壁之后的韩东,不肯轻易放弃梦想,而最终他能入职报社成为一名实习记者,得益于他的“多思考多观察”。因为去取自己的一百元稿费,韩东意外邂逅了知名记者黄江。

640.jpg

有理由相信,张颂文饰演的黄江,从才一出场时的满身疲惫:胡子拉碴,蓬头垢面,转场收拾清爽之后人模狗样,是在向《狂飙》致敬。但同时不得不说,这样的对比过后,让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可塑性极强的黄江:人物形像反差大,通常都会是因为这个人物吃得了苦,本事还过硬。

黄江慧眼如炬,视韩东大才,破格留他做了实习记者。为此影片不惜篇幅给出了原因:二人先前就是网友,神交已久。韩东曾在论坛上发表过家乡水污染事件的文章,为黄江赏识。这一情节的交代,其实是为了说明韩东具有职业记者所必须的良知。

韩东不负伯乐黄江所望,二人合作暗访矿难。

640 (1).jpg

如果说之前韩东在网上发发文章,并因此得到了一百元稿费的奖赏是牛刀小试的话,那么他跟黄江去暗访矿难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刀实枪”。初入记者行当还很青涩,毫无经验的韩东,径直走去矿工宿舍,好在被引路的向导借故带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还是得经验丰富处事老到的黄江。包括他有意制旧服装,并提示韩东将自己的衣服弄得再旧一些,特别是胸前要弄得脏旧一些。韩东作为一个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下意识地注意起自己的仪表,反映的其实是内心深处的城乡差异带给他的自卑。黄江让他把衣服弄脏是出于工作需要。

黄江让向导去查哪个宾馆满员。按照这个思路,二人果然见到了矿难死者家属,黄江扮苦主的哭进入角色迅速,感情酝酿到位,相比之下韩东则全程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显得有些彷徨。这是新老记者之间最为鲜明的对比,它彰显出来的是记者这一职业,需要不断成长。

韩东的确迅速成长。

与暗访矿难不同的是,查出乙肝代检事出偶然。韩东因为无事就问了报社热线,想找一些线索,高价收血只是其中一条,起初韩东并没放在心上。这充分说明这时候的韩东依旧不是一名合格的记者:他对新闻事件没有足够的敏感性。是因为他路过天桥的时候,偶然接到了彪哥发的名片,这才勾起了他的探索欲望。

640 (2).jpg

由此他了解到了乙肝代检。却原来收血只是嘘头,收血的背后,是让身体健康的人代乙肝患者去做体检。直到他意外发现,他的发小张博也是乙肝携带者,就此才开始深入体察到乙肝患者的困扰。当时,乙肝患者是广受歧视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无法正常就读幼儿园、不能正常升学、不能正常务工、不得不放弃父母宁愿倾家荡产也想让孩子实现的梦想,近一亿乙肝患者及其携带者深受“乙肝歧视”之害,苦不堪言。

迅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记者代表韩东,最初坚定认可黄江的习惯做法:本着记者的职业良知,以事实说话,不个人感情用事,只陈述、披露事实。当他收了乙肝代检事件的所有线索,已经成稿打算发第二日头条时,是张博的城市“黯然退场”触动了他。

第三次考研又因为体检作弊而“流产”之后,张博怒不可遏,但脾气发过,把包和随身听都摔个稀烂,也挽救不了只能放弃的结果。尽管很无奈,万分不舍,张博依旧不得不收敛了个性,与韩东话别。

韩东没有错,错的是张博自己生不逢时,为什么不早生或者晚生,偏偏要生在乙肝极度被歧视的当时。张博含泪对韩东说:“我回去了,你家里,父母有什么事的话,你说一声!”韩东跟张博谈法制、是非对错,张博回应韩东的是邻里乡情、温暖呵护与嘱托。这正是当时社会对乙肝患者的缩影。冰冷的似乎没有错,受害者反倒富有人情味,是有温情的,气过怒过最终归于平静,继续默默忍受命运不公的生活。

正是因为来自张博的这份温情,使得韩东激发出了记者这个职业似乎最不应当有的悲天悯人情结。黄江代表的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恪守原则,坚持不偏不倚地报道真实事件,忠于记者这个职业。而韩东代表的是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职业良知之外,是做人最起码的仁爱与悲悯。基于此,他嗅出了乙肝代检违法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并决心进行深入彻底的挖掘。正如水污染与矿难事件一样,“这世上有哪件事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呢?”人人都应当是时代的主角,人人都应当忠于这个时代,成为时代进步、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

640 (3).jpg

那个从小弹钢琴的乙肝患者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惜以身试法,找人代检。韩东为了心中的良知甘愿以身犯险,力劝乙肝患者们勇敢站出来发声,积极想对策。网上的如石沉大海,韩东就在现实当中寻求突破。被查封后又被撕开的、紧闭的房门最终大开,一直戴着墨镜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乙肝患者终于勇敢摘掉了眼镜,带着韩东走访起了更多的患者。事在人为,是韩东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坚持不懈、求真务实、不止不休的职业道德。

而新老新闻工作者终将握手言和,最终黄江感佩于韩东的执着,果断采用了韩东更新过后的新闻稿件,并让其上了头条。新闻稿件作者署名时,实习记者韩东的名字赫然在黄江前列。这是黄江对韩东的接纳和认可,也是老一代新闻工作者对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接纳和认可。

除了韩东成长这条主线之外,就拍摄手法上来看,影片也不乏亮点,细节的处理上更见用心。

影片开头,韩东少以正面示人,更多是侧面,是为了突显他高挺的鼻梁,以体现他是个有个性有理想,有人生奋斗目标,知难而进的人。在报社领稿费时,韩东趁机询问能否在报社任职,并递上自己写过的文章。那位报社的领导看似亲切,却对他泼了冷水,明确指出文章写得好跟新闻报道还是不一样的。并婉转让他知道了,非清北生不能留在报社。这反映的是求职者最具代表性的遭遇:当你的才华不被人知时,难免要受轻视与冷落。

一脸落没的韩东坐在公交车上时,映着他这落没的是光怪陆离的城市灯火。这灯火是影片人物内心纷乱、没着没落的外在体现,有心情与环境共情的效果。

640 (4).jpg

张博与韩东话别时,再次被现实击退的张博的格子衬衫衣领,一个在外一个在里,以展示出人物的狼狈不堪和不顾形象、认了输的内心世界。

矿难事件的报道,作者署名的时候黄江在前,韩东在后。影片末了,韩东的名字写在了黄江的前面。署名前后的变化交代的是韩东的成长变化,这是不言而喻的。

矿难暗访与春运伴生,反乙肝歧视与春晚同版。二者无不是正与反、光明与阴暗、苦难与光鲜的对垒,对比强烈,寓意深远。

韩东顺利通过实习期,终于能够正式以实习记者身份留在报社任职后,对手中笔的特写,蒙太奇了太空宇航员执笔放笔的画面,体现的是韩东的内心认为从此后自己手中的这只笔份量很重,意义重大,同时它可以引领自己抵达理想的彼岸,一直去往光辉的明天。这只笔的动漫画面,与影片结尾那份刊登了韩东反乙肝歧视报道的报纸的飘飞相呼应。虽然手法有点流于小学生作业,却容易让人理解其寓意。且因为影片当中有两处这样的类同处理,有了呼应,多出一份亲切。

640 (5).jpg

影片中的两处剧情翻转处理得不错,获得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悬疑片效果。一处是彪哥,以坏人出镜,以好人收场;一处是参与非法代检的医生。“我没有收钱!”以一句台词,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彪哥与他见面取体检报告时,都要背只自家养的鸡去的怪诞行为。彪哥自然是没钱的,医生出于职业本当拒绝,可做人的同情心又不得不让医生放弃原则。医生角色的存在,十分写实。正应了那句“没有哪件事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韩东不是乙肝患者,可他同样饱受歧视。进而揭示了歧视产生的根源,不在乙肝本身,不在韩东只是初中毕业,而是整个社会对乙肝这种传染病的认知错误,对重学历不重真才实学的认知错误。歧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落后。

除此之外,影片对于一些有暗示意义的细节的处理,同样可圈可点。比如韩东跟着彪哥往地下收血站去的时候,有两个人抬着半块猪肉迎面走过。意“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末了,说说张颂文的做。也是影片当中唯一不合理的情节。当韩东跟黄江说还是决意要撤稿后,黄江盛怒,一把扯掉韩东胸前的记者工作证,这不大合理。依黄江对韩东的了解,哪怕不了解,至少会问下原因。之所以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效果,只能说是为了增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专业的说法是“剧情需要”。

同样出于剧情需要的是韩东的女友小竹。不少人说这个角色可有可无。不是的。在韩东最落魄最无助的时候,至少他还有爱情。这爱情提醒着韩东:哪怕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依旧有爱且被爱着。

有人说影片唯一的败笔是配乐。这一点深有同感。既然时不时插入一些采访的“真实”画面,以突显这是以事实为基的一部半记录影片,配乐就显得有些滑稽,让人出戏,给人以读小学生作文的感觉。

虽有不足,但暇不掩瑜,《不止不休》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