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等于勤奋吗?

益多网 0

最近,我想来聊聊内卷和躺平。这个话题已经热了好几年了,在目前的时代趋势下,内卷成为了常态甚至是新的社会进化法则,卷的人适者生存,不卷的终究被淘汰。

这时,有人就要说了,难道社会不是一直是这样的吗?努力的人获得成功,懒惰的人当然只有失败在等着他了!

可是,内卷和努力,等同吗?

内卷是在同一个赛道上激烈竞争,优者胜出,劣者淘汰,其描述的是一种社会的宏观状态。而努力,是指一个人的付出程度,把自己能够发挥出来的能力尽量发挥出来,其描述的是一种个人的微观状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的含义,但在跟个人意义相关的层面上,二者完全不同。

不内卷不代表不努力,努力也不一定代表内卷。

1680854532962.jpg

从时代的意义上来说,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导致人们的见识面和思维广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社会提供的路就那么几条,热门的行业就那么几个,岗位也有限,这些“吃香”的供给完全满足不了庞大人口数量所产生的需求。于是,僧多粥少,要靠抢才能占住位置,内卷由此形成。然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会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也一定是让大家都做上自己喜欢的事,各司其职,各自产出自己的经济价值,填补社会运作的各个板块,让这个社会良好运转。但是,由于现在人们的观念更新还没有跟上,选择的机会成本又太高,绝大多数人并未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就开始被网络的洪流卷着跑,于是焦虑之风盛行,攀比之心皆起,在比较之中,人们感叹“别人为什么可以过得这么好”,并开始嫉妒他人,怀疑自己,丢失方向。这其中,有的人“勤奋”一些,参与了竞争,形成了内卷;有的人,稍微“懒惰”一点,放弃了竞争或是另寻方向,形成了躺平。但是绝大多数人,其实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不明所以地跟着内卷,却又在心底里,随时想着躺平。这是一种认知和行动上不协调的状态,从心理学上来看,是痛苦的根源。

但其实,这种状态,并不是个人造成的,而是社会造成的,不过它又没有始作俑者,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先前提到,由于近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太快,而社会观念还停留在之前的认知水平,于是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那些热门且位置不多、道路拥挤的行业和岗位,因为社会公认的总比自己喜欢的要更加“安全”。而我们的教育,一是没有告诉大家,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自己喜欢远比他人认同要更加重要;二是根本没有让大家去体验、去试错、去尝试的机会,大多数人面临选择茫然无措,即使知道选自己喜欢的更重要,但是如果连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作出选择呢?所以说其实教育系统也是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的社会,一定是需要各方面人才百花齐放的,成熟的经济体系下,一定有各种各样的产业和生产活动,供大家去挑选,未来的岗位和行业选择,也一定会比现在更丰富。也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去发掘人们的需求,创造新的岗位和生产活动,满足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从生产端来看,这是一种创业的尝试;从消费端来看,这是一些更精细的消费活动;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这是一次次伟大的社会变革,是那些为生物个体进化选择主动突变的细胞。

敬佩那些眼界宽广、心中有大海的追梦人!他们在逃离内卷,也在为内卷寻找答案。

你能说他们不勤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