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现实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生时代,曾经壮志凌云,立志要读100本中外名著,而且心中还装着作家梦。可事实呢,连几本教科书也没有读好。细细计算下来,十多年读书生涯,总共看过的课外书似乎也没有超过100本,中外名著更是寥寥无几。都说十年寒窗苦读,但如今回想起来,总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特别是每年的寒暑假,计划好的课外书总是一搁再搁,原先列好的十几本课外阅读书,常常是到下学期开学时,也没读完一二本,虽然心里懊悔着,但世间没有后悔药,时间不容商量就无声无息地流走了。而且,一年又一年,学生时代的我似乎从未在懊悔中醒悟过来。
青年时期,正值恋爱的季节,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但总算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简爱》、《茶花女》、《飘》、《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少数几本世界名著。其他除了《唐诗宋词》,大多看的是我们那个年代流行的琼瑶言情小说和金庸武侠小说了。而且,那时候读书,似乎只是看个热闹,根本不懂书中暗藏的玄机和作者之深意,看了就算从来没有去深度思考。
参加工作之后,感觉好不容易放松下来,业余时间大都是忙着和朋友同学聚会,或休闲娱乐,或外出游玩,不亦乐乎,早就将读书这件事置之脑外。后来,又紧接着结婚生子,上班、家务、带孩子,读书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份内之事了。殊不知,时间挤挤总是有的,而且,和孩子一起读书才是最好的亲子陪伴,于孩子和大人而言都会受益匪浅,而这件事除了懊悔也无法再回到从前了。
转眼间,已是人到中年。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心中一直有个读书梦,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缘,近十年来才将读书这件事真正重视起来,一直抽空阅读古圣先贤的书。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菜根谭》、《了凡四训》等经典之作,仿佛给我打开了生命的另一扇门,犹如发现一座巨大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我越读圣贤书越感觉自身的不足与渺小,所幸感觉内心日渐富足与丰盈。在读书中发现有趣的灵魂,发现你若爱万物皆可爱。深刻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虽然《论语》里讲到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我直到五十多岁才读懂,然而,从读懂到真正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更何况,三十、四十、五十这些年龄段于我而言已一去不复返,而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没有彩排也无法重来。
于是,我将《道德经》说的“上善若水”做为人生的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既要学习水一样的柔软,还要学习水一样的坚强。也常常告诫自己,尽己所能多做利他之事,少做利己之想。
在读书中我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人生的道理。在读书中我懂得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等生命的哲理。
通过不断地读书,让我渐渐拥有一颗平常心,谦虚低调、不骄不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最最重要的是,通过读圣贤书让我内心充满力量,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更加懂得感恩,更加爱国爱家,更加热爱生活,身边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和谐。我常常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无比庆幸,也常常为我们的民族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千年文脉,源源流长。
现在,我已经是有孙子和孙女的奶奶了,从年龄来讲的确是老了,读书对我来说似乎没啥用,然而,读书已成为我内心的需求。
我无法阻挡容颜老去,但可以永葆童心。
而且,读圣贤书,并非固执守旧、自命清高。恰恰相反,老祖宗的智慧是教我们要懂得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之中,比如得与失、好与坏、福与祸等等看似对立的两面,在一定的内因和外因作用之下,也会相互转化。所以,古圣先贤早就告诫我们成功不骄,失败不馁,学无止境、百折不挠。所以,无论多忙,无论在哪里,我总会带几本喜欢的书在身边,抽空翻翻心里也感觉踏实。
虽然,醒悟得有些晚,直到老了才喜欢上读书,但我想,只要能够醒悟过来,无论什么年纪都不算太晚。
如今,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我内心坚定的追求。尽管生有涯而学也无涯,但是,爱上读书,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此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读书心得,也是我读书受益的真实感受,谨与大家一起分享,若还能同时让他人受益,那真是读书带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