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来讲,我们极度讨厌虚伪的人,我们向往人人诚实守信,人人道德高尚。
从古代开始,我们在史书上可以不断地看到一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们被称作圣贤,但是圣贤之辈永远只是少数。
还有很多的人,表面看起来是道德高尚,实则道貌岸然,突然有一天私生活暴雷,出现了贪污腐败之类的事情,人人唾弃,觉得虚伪。
更多的人,是那些道德不怎么高尚的人,也不用担心私生活暴雷,反而活的很自在。
1、一切世事皆有因果
网络上有大量的文章指明如何识别虚伪道德人,好像这些人天生就很虚伪。
但其实,虚伪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其自然因素。
如果不能分析出原因,规避它,也许我们今天这些自认为诚实的人,到头来也会走上虚伪的道路,成为虚伪的人。
一切世事皆有因果,虚伪的因,和高尚道德的压迫有关。
一个社会越是标榜高尚的道德,这个社会就越容易出现虚伪的人。
社会当中必然存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有国王、大臣、平民等等,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对应的现实基础。
比如说,一个平民的收入及吃穿用度跟国王、大臣是不同的,也不具备可比性。
2、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人人皆有向善之心,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基础发展出相应的道德。
这种不同人身上的道德不是一致的,不是统一的,因为每个人本就都不一样,就像孩子跟大人不一样跟老人不一样,国王跟平民不一样,这正是社会的多元性,差异性。
但是,如果有人强制性将这种自然的道德进行标准化,进行统一,不允许差异,将多元归于一元,那么就会引发虚伪的出现。
当我们用国王的标准来要求平民,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并且强制执行,他们无法做到相应的要求,只好“装”,搞表面工作,以符合其要求,否则的话,你的生活可能会遭遇困难,甚至威胁到性命安全。
3、道德是上层建筑
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道德是上层建筑,必须有其相应的现实基础,否则就成了空中阁楼。
当道德要求超过了现实基础,就会使人变得虚伪,这种虚伪,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迫,是为了适应环境,甚至为了生存而做的妥协,是一种自我保护。
中国古代宋明时期,理学昌盛,君王将其应用于天下,用统一的道德准绳让天下臣民都遵守。
一开始的时候还算比较现实,后来越发的离谱,从理想到空想,以致后来完全不考虑现实,出现了一些百姓们根本做不到的道德要求,束缚百姓的思想和手脚,让百姓在道德的空想世界里面内卷,对民众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压迫,以至于浮夸风,表面工作,形式主义泛滥,当然也有了后来的社会衰落。
主要责任不在于孔孟程朱,他们只是挡箭牌,背锅的,主要责任在当时的君王。社会有很多学说,偏偏选择这个,还用政治的力量强推,这是灾难的根源。
4、人人都能活成他自己。
如果说要构建一个不虚伪,人人都诚实守信的社会,那么必然要保证一个社会的真实性,多样性,多元化,人人都能活成他自己。
人人皆有向善之心,但每个人对善的标准都不太一样,若强硬以你的道德来要求我,那么我只能以虚伪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