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个很“村上春树”的名字,但其不同于“挪威的森林”名字里所象征的那般具体的意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两个名词给人一种相当强烈的童话既视感,让我联想起《爱丽丝梦游仙境》。

该书的叙事结构是村上最为擅长的双线交替推进。冷酷仙境,一个充斥了高概念设定的科幻世界;世界尽头,一个裹着童话外壳的架空意识世界。

这种双线往前推的把戏应该可以称的上是他的最爱了,在他众多的双线叙事长篇小说作品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双线叙事同样有着他的特殊性。

在全文严格的时间线下,“冷酷仙境”的结尾其实是“世界尽头”的开头,这样一来,该书的双线结构其实严重破坏掉了叙事上的连续性,这也导致了许多读者,包括我在内,初看的时候都不免感到晦涩,由此生出疑惑。

我大概看到了全书的中段,才逐渐意识到两条故事线的时间关系,我当时曾想直截了当地跟着故事的正常时间线走,可转念一想,阅读村上的作品,他的巧思往往就埋藏在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小地方。

1682149926672.jpg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按照村上安排的行文顺序阅读,我注意到了两个世界之间的巧妙互文,也在两条故事线的尾声中,明白了村上的用意。

在此简要地介绍一下大体的故事,“冷酷仙境”是故事的头,男主作为一名百里挑一的计算士,在阴差阳错之下丢失掉了自己的意识,体验着意识生命的倒计时;“世界尽头”是故事的尾,男主来到了自我意识构建的魔幻世界,被迫与自我的影子分离,在留下与离去两种选择之间备受折磨。

“冷酷仙境”的过程是极具受迫性的,主人公在外界荒诞而强大的力量下被逼入绝境,是单方面地走向终结,走向终极的自我意识存在中,也就来到了“世界尽头”,这是一个没有烦恼也没有快乐的幻境,是脱离于荒诞世界的一片净土,主人公面临着与影子一同脱离这个世界的选择。

“我不能抛开自己擅自造出的人们和世界而一走了之。我是觉得对不住你,真的对不住你,不忍心同你分手。可是我必须对我所做之事负责到底。这里是我自身的世界。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我在自身中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显然,在"世界尽头"的最后,主人公放弃了拥抱切肤的真实,而选择让影子一人去孤身面对现实中那些悲怆而虚无的生活现状,而主人公一人留在这个虚幻的意识空间里,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的女孩与牵挂爱他的朋友,有了可以时刻探寻自身的诗性的自由。

所以这两个形成对立姿态的两个世界其实相当于一条直线的两端,“冷酷仙境”是对自身存在的展现,“世界尽头”是对自身存在的抽象诠释,它们分别在往直线的中间行进,在行文的终点汇合成一点。

我想村上在本书中所运用的特殊双线叙事设计便是为了设计这一出谜语,而谜底的答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与我周旋许久,宁做我。”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呢?对于一个社会独立的个体来说,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每个人都想要在社会金字塔中搭上阶级电梯,对于当下社会的焦虑趋势来说更是如此,可是除了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再没有关心过他们自己。

我觉得,当代人被赛博世界的纷乱给迷住了眼睛,有时候总不免质疑自己的存在,有时候甚至连质疑自己的力气都耗尽,可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拿出勇气,在精神世界的漩涡中与自我周旋,找寻生活中曾经那些依恋过的人,拾过的花,并坚定的拥抱自我,你大可以放缓脚步慢慢地走,要知道,自身永远会在那里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