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应该算是浪漫主义题材的经典之作了,我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在一本网文小说里,提到了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后来我才了解,这句台词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

“我步入森林之中,是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想活得深刻,我想汲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而不是当我的生命走向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这个故事很小,关于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这个故事也很大,关于冲破传统、纪律,寻找真实的自我。

640.jpg

影片的开头是威尔顿贵族学校的100周年校庆,与绝大部分学校一般,对于一群青春洋溢、热烈叛逆的半大小子来说,这个学校也是一个沉闷而又压抑的“地狱学校”。害羞腼腆的托德与阳光开朗的尼尔成为了舍友,尼尔因为父亲的要求被迫放弃了校刊社的工作,和无数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庸常,那么平淡无奇。

直到,那个叫作基廷的英语老师的出现,这群少年的生活,彻底,天翻地覆。

基廷让学生们撕掉课本上定义诗歌的死板内容,带他们站到讲台桌子上,教他们经常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告诉他们“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热情。”

反叛的灵魂一旦出笼,便只能呼啸着扑向自由。基廷老师为少年们带来了一场心灵海啸,他们就再也无法忍受禁锢。

640 (1).jpg

男孩儿们重建了基廷老师曾经的组织“ 死亡诗社 ”,他们在秘密基地里大声读诗,各自寻觅自己心底的声音。

纳克斯暗恋名花有主的克莉斯,最终选择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即使这个女孩并没有答应他,可表达真实自我的感觉已经让纳克斯畅快淋漓。

尼尔决定参演《仲夏夜之梦》,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热爱演戏,这是他尚且短暂的一生里首次知道要做什么,也是首次要付诸实行。做这个决定的当下他是那样的兴奋,整部电影中那是他最开怀的时刻,他那一刻的笑容灵动得闪闪发光。

内敛的托德在这伙人中一直是默不作声的存在,他不喜欢也不习惯朋友们出格的行径,可是,在基廷老师的激发和鼓励下,他在课堂上即兴创作出了一首绝妙诗歌,连他自己都无比震惊,也终于体味到了放飞自己的快感。

然而一切梦幻戛然而止,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总有残忍的一面,一如现实。

640 (2).jpg

查理发表了主张招收女生的文章,暴露了诗社的存在。尼尔结束演出的当晚,因为其父对其表演理想的彻底否决,他用父亲的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尼尔只身赴天国继续自己的理想,可留下的人又该面临怎样的处境?谁来为他的死买单?

他的父亲又怎会认为是自己的刻板断绝了孩子的生路,学校迫于舆论的压力,只能牺牲那些所谓“带坏了尼尔”的人。昔日一起肆意挥洒青春的同伴中有人为了保全自己,推出了一直被他们亲切称呼为“船长”的基廷老师挡枪。

危机得以见真情,无论黑与白。

基廷老师被辞退了,当他前来告别时,曾经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上课桌,为老师送别。一个个身影陆续出现在课桌上,那是他们为这个种下自由火种的人,留下的一场庄重的纪念。

影片到此结束,然而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平静。无可否认的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里超前的思想总会被认为是错误的,是不容于世的,没有人有立场在几百年后指责前人的固步自封。可淋漓的鲜血会警醒后人,悲剧让人痛苦,也让人铭记。

电影和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背负着相同的使命,唤醒人们疲于为物质奔波的麻木后,尚未磨灭的一点鲜活,正如基廷老师在课上所说的:“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640 (3).jpg

我时常为自己找到了可以终生投入热情的事业而万分庆幸,有太多的人历经一生也找不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只能跟着身边的人亦步亦趋。因为喜欢读书,我结交了一群朋友,又在她们的影响下渐渐体会到了音乐和电影的魅力——这一切都是鲜亮的,让我真实触摸到了浪漫的实质,是富含生命力的流光与雀跃。

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对多样性的包容,不再有一套准则要求我们,一定要过怎样的一生。平步青云是福,腰缠万贯是福,闲云野鹤、碌碌无为也是福。至少我们能够通过书籍电影等等媒介,眺望遥远的古今中外,窥见形形色色的别样人生,从而以此不断修正自我认知,直至找到“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