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余秋雨先生在原版自序中便以温润入心的文字开门见山的直抒胸臆与读者进行亲切的谈话,击中读者心中柔软、敏感的心理。
他的谈话是那么真实、淳朴,在文字形式的书面语言间透露出余秋雨先生深刻而又真实的涵养,彰显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余秋雨先生、巴金先生、黄佐临先生等人高尚的人格。这种透露、彰显、了解均没有让人感到刻意,还有股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让人认为本就是如此。
在阅读完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文字形式表达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文章后,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在人生之旅中,原本陌生、只可远远观望的大作家也变得熟悉而又亲切起来。有着“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多项荣誉,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的余秋雨先生也与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经历着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路走来,历程充满了艰辛,有权力的漩涡、所谓的人情的诱惑、铺天盖地的诽谤 ...... 而他选择了做一个纯粹的文化人。
正是他这份忠于内心的选择,让无数个和我一样的读者在纷繁而操劳的世事中,心灵也因他的文字而保留着一份干净。
他也曾认真的思索过自己的大半人生为何要经历这么多的诽谤。
从他的思考中,我了解到原来与人产生权力、利益、学术、意气上的争执都会遭来诽谤,其实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原因。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争执,那也会因人性的嫉妒而导致被诽谤。
余秋雨先生认为对于他而言,嫉妒太普通了,几乎所有有名的作家都遭受过诽谤,而他的诽谤却是最多的,但是他当高校校长的时候,却并没有感受过这么多恶意的诽谤。
于是,结合阅历,他认为自己离开了一种体制。这种离开,让那些诽谤他的人在诽谤时无后顾之忧,且他的离开对于那些身在体制中身不由己的人而言,也是一根刺,这根刺时不时地刺痛着他们的心,讽刺着他们的虚伪、无能等。即便余秋雨先生没有做任何的事、说任何的话。
当时,余秋雨先生遭受的诽谤到了哪种程度呢?这样说吧,在那个还没有诽谤罪的年代,有人以诽谤余秋雨先生为生计。余秋雨先生的父亲曾经因蒙受了不白之冤而锒铛入狱也依旧坚韧顽强,却因诽谤余秋雨先生的谣言被活活气死。
生活仍然在继续,余秋雨先生没有争辩,他用笔下的语言文字为无数的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希望,为人类前进带来了智慧。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写出了一批书籍:《中国文脉》、《何谓文化》等以及它们的部分初稿《寻觅中华》等,他没有浪费墨水,也没有浪费语言和文字。
我想,这不仅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佳的生活态度。面对痛苦,我们可以选择以尊严的方式面对它。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文 革”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 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过后,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
我们每一个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对身体所接触的外在世界的认识是表面的,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增加生命的厚度,去跨越时空的阻碍、突破地域的局限。
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无边界的,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广度可以伴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扩大,我们精神世界的高度可以伴随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地提升。
这个世界的很多人在身处余秋雨先生的境遇下,都做不到像他一样的从容自然,往往这些人都会认为很难不去关注外界世界。在乎他人的评价、在乎他人的关心等,总是一大堆理由或者原因说服自己别人是错的或者尝试说服他人自己是对的,最后走不出公众的言论的人却是他们自己,由此医学上也多了一些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我们身处最恶劣的境遇,我们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我们应将对人生、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交给他人。
这个世界有众多的作者坚守文化。正是他们的坚守,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光和亮,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行走于世的智慧。如果没有文化,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将刀兵相见,野蛮将成为世界的主调,愚昧将把人类带向灭亡。
文化苦旅的“苦”字应该就是一路上与文化对话过程中产生的。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我所说的‘ 苦旅 ’并不指旅行之苦,而是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在文化创造、传承、弘扬的几千年道路上有无数人用生命铺垫而成,他们经历着痛苦,努力穿越痛苦去探索痛苦的意义,且文化的接受者总是不能庇护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苦旅》的每一篇都是余秋雨先生心路历程的真实感悟,而阅读让我们得以有机会通过的他的文字与他共看世界文化、共赏世界各大文明故地、共思文化发展之路。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从对天地发展的变化中了解到人类的发展,从而思考自身。有了对天地、世界等的思索,个人所经历的痛苦也变得不再起眼了。
《文化苦旅》这本书,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新知。原来我不清楚“一个人如果不求理解地生存,则会走向失败”,现在我清楚了,我不再带着这种自足的乐观而沾沾自喜,而是认识到了从前自己盲目的自信也是一种愚蠢;原来我不清楚“用思想来辩驳思想,以理性来面对理性,从来没有这回事儿”,现在我清楚了,我不再带着这种固执的观念去纠正他人或者面对自己的生活,而是认识到了人有些时候要顺势而为、学会中庸之道等。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曾说:“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我想说,这句话一点也没有说错,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写的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部分中尽管内容不同,都有带给我价值观念上的升华。
历史终究会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开阔来显现出人生的局限。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通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的了解,能够告诉我们生活在人世的种种不可能,点醒我们,这也是我们解放心灵、思索文化、寻求真谛的过程。
当我们真正走得远了、读得多了,我们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意思的是,也会发现自己或者他人在人生抉择时的诸多可议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