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离别才是常态

益多网 0

“三二一,茄子。”

咔嚓一声,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校园依旧像往日那样热闹。

拖着行李走在去车站的路上,脑袋里突然想起刚入学的时候朋友对我说的话,那时我们才初相识,她对我说“我可以接受朋友的离开,在我看来所有的陪伴都是阶段性的,离别才是人生的常态。”

“所有的陪伴都是阶段性的,离别才是人生的常态。”倘若我十七岁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定不赞同。

但当我二十三岁坐在回家的火车上回忆起这些年时,我才发现,昔日整日待在一起的好友如今都已坐在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上,曾经我以为会一直陪伴我的人也会离我而去。

慢慢的,似乎我们都已经能够平静的接受离别,不论面对的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

我在反思是我们对待感情变得不认真了吗?不是的,只是人生海海,离别是常态。

01

阿遥,是我在高中一场辩论赛上结识的男生。后来我们一起组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

当时学校并不为校外比赛提供资源,我们找了一个器材室,打比赛的时候就整日在那里写辩论稿,我俩总是会对一个话题争论不休。头顶上的风扇吱哑哑的转,我和他从三国谈到改革开放,从理想谈到爱情,阿遥说,“我们可以永远这样待在一起无话不谈吗?”

我笑着点了点头,当时我不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

1683705046664.jpg

一年后的某天,当我俩像平常那样准备去器材室写稿的时候,发现器材室的锁换新了。

盛夏的午后热的人发晕,我俩站在器材室门口,阿遥对我说“我要去国外了。”我问他要去多久,他没回答。

昏暗的走廊上我们看不见彼此的表情,离开的时候我和他说了“再见”。因为我坚信我们会再见。

他走后我们还会经常打电话,和往常一样无话不谈。后来我们的学业日渐繁重,就再没有通过话,那间器材室也早被翻新成了高一学生的自习室,当我意识到早已物是人非时,才明白“永远”只是个形容词。那些在一起的时光已经在记忆里过去好久好久了。

02

大二的时候我代表学校去北京参加英语竞赛,我在隔壁的辩论赛场上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是阿瑶。

再见他时依旧和初见时一样,翩翩少年,意气风发。

下场时我找到他,他见到我很惊讶,我们一起去吃了午饭,在饭桌上我和他聊起了这四年的经历。

我和阿遥在这四年里都变得更优秀了,再见时我们仿佛还有说不完的话。

但这次临别时,我没有问他要在北京待多久,还要不要去国外?我也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再见面,我只知道我们仍然会在彼此看不见的地方好好生活,努力变得更好,我们仍然会结识其他的朋友,以及,再相见时我们仍然会无话不谈。

我和阿遥就像两根毛线,彼此交织成一件毛衣,我可以用它抵御寒冷,它却不能陪我走过四季。

03

我在想,倘若阿遥现在再问我“我们会不会像现在这样永远待在一起无话不谈?”,我仍然会笑着回答“会”。

因为我仍然会渴望真心,会对“永远”充满热忱。

只是人生海海,遥遥无期。如今我知道,永远很远,是不能到达的远,所以明白“离别是人生常态”是指当离别真的来临时,我会坦然接受。

耳机里放着那首《凤凰花开的路口》,我听到那句“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一瞬间红了眼眶,我们都留不住这一路的朋友,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就足够了。

就像那把能打开那间器材室的钥匙我早已经找不到了,可我和阿遥在一起的时光永远都在我的记忆里。

车窗外的风景像电影一样一帧帧而过,光景流失,回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