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之前在深圳的创业公司实习,跟着老板去云南旅游办公了一段时间。
期间拜访了云南一个年入千万的大佬,从底层逆袭出来的那种。
他对我朋友说了一句话:年轻的时候,很多苦,是不需要吃的。
确实,在崇尚吃苦文化的时代,吃苦仿佛成了一种理所当然,你越是吃苦,就越被鼓励。
可讽刺的是,大部分吃苦的人,都越来越贫穷,不得善终。
相反那些鞭策他们吃苦的人,钱有了、权也有了,说白了,底层人越是努力,他们就赚的越多。
我之前说过,大部分的规则,都是上层人制定出来约束和管理下层人的,底层人只能选择顺从。
就拿感恩这件事情来说,压根就是个伪命题。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感恩的背后是道德绑架,给你不断洗脑,让你从小就活在愧疚里。
比如小时候,家长总是说要感恩老师,学校也是这么教的,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已经背烂了。
每年的教师节,也是大型的“炫礼”现场,家长同学变着法儿地给老师献殷勤、送礼物,就巴巴地渴望老师能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
所以你看,这摆明了就是披着感恩外衣的“索取”,是我希望你能更关注我的小孩,让他的学习成绩更好、得到更多的机会。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老师好伟大,后来慢慢觉得不对啊?老师教书明明拿钱了,为啥要感谢他们呢?这不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吗?和大街上扫垃圾的有啥区别?不就是付出劳动,取得报酬嘛。
我妈很诧异地看着我,感恩老师盛行的年代,我居然有“大逆不道”的想法,把我狠狠地批斗了一番。
当然,天生反骨的我必然没有被说动,而是把这个疑惑藏在了心里,时不时拿出来思考思考。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虑,是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有师德的,很多老师仗着自己的地位,无端打骂学生,有的甚至根据家长送礼的大小来进行“区别对待”。
记得高中毕业那年,很多同学舍不得我们班主任,专门给他订了蛋糕、准备了惊喜,当同学们哭的稀里哗啦自我感动的时候,班主任笑嘻嘻地来了句:大家不必这么伤心,说不定过几年我就把你们忘了。
扎心吗?但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并且那天我也没有掉任何一滴眼泪,我知道离开是种必然,就像我之前说的,绝大多数人的出现,只是为了推动你生命情节的发展,任务完成了,也就退场了,人,本来就是孤独的。
再回到当代年轻人经常谈论的情感话题,有论调说: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
嗯....我想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大都是被电视剧洗脑了,比如天降王子,爱上了个啥也不是的灰姑娘;富二代家的小姐/公子,喜欢上了啥也不是的穷小子/姑娘,不顾一切要和ta在一起,啧......
这些毒文化呀,无形中拉升了人们对感情的阈值,他们压根没有意识到万物都是有瑕疵的,更何况是感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说真的啊,在感情这方面,还是老一辈的人更实在,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相濡以沫相伴一生,没有那么多矫情的内心戏。
其实一段感情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你选了谁,而是你是谁,你的情绪价值、物质价值、陪伴价值、生活价值、睡觉价值等,你的综合价值越高,相应匹配到的人就越好。
假设你的伴侣突然变得又丑又没能力还时不时家暴你,你会不会离开他?那个时候你还会说爱是无条件的吗,太天真了吧..
任何东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些人被洗脑想嫁入豪门,可豪门背后的代价你又是否能够承受?光“情绪稳定不吵不闹”这一点,就足以把99%的人卡在门外了。
真正的感恩,绝非单方面的付出,更不是一种带着优越感的控制,而是能量的正向流通与循环。
比如老师认真教书育人,我们发自内心觉得她值得尊重,想在教师节的时候送礼物,认真学习,实现双赢。
用“等价交换”的原则去为人处事,真的轻松不少,且十分有效。
没有谁是只干活不吃草的老黄牛,少给人画饼,多喂人吃饼,大家都不是傻子,“压迫”到一定程度就会觉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谁也都别动那个坏心思,只想从对方身上捞好处而不付出,还冠以“感恩”的美名来掩盖自己的强盗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