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早起阅读写作,结果看了一会书就开始犯困,又睡了回笼觉;
想在网上找一些资料,结果看了一篇文章,却被其他有趣的信息吸引了,一刷过去一小时;
想开始动手写作,却不自觉拿起了手机,看到一些信息忍不住聊天,结果一下刹不住车,一聊就是一个上午……
当你回过神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干,于是就开始评判、自责、懊恼、干脆直接烂摆,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个拖延症患者。
而拖延,简直是生活的随行者,稍不注意,就会让我们陷入情绪的漩涡,偷走我们的时间,打乱我们的计划。
拖延症,是我们在面对一件恐惧的事情时,产生的一种逃避心理。
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人类遇到危险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战逃反应”,产生于人类早期,那个时期生存环境恶劣,有各种猛兽威胁,在看到或者没看到的时候,先跑一步是没问题的。
随着人类的不断强大,来自猛兽的威胁越来越少,但这种反应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于是,人们会在感到危险时,产生恐惧心理,做出逃跑的选择。
所以,这是人的一种原始本能,是人类千百年以来进化的结果,这种本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受困扰,甚至做出错误决策。
比如说,今天早上我打算先写作的,但我却想着先在网上找一些练习自我肯定的句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让自己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天。
可事实上,我却鬼使神差被其他的一些优秀公众号文章给吸引了,越看越佩服别人文笔精彩,心里面很是羡慕。
虽然我内心的声音一直告诉自己,我就刷一会就好了。
可当我回过头一看时间,却发现已经七点了,然后我提醒自己,快点开始写作吧。
但谁知我又忍不住看了一下微信里面的信息,回复了几句,当我又看一眼时间就七点半了。
明明不紧急重要的写作,此时就升级到一个很紧急,很重要的事情,然后我的心里就开始盘算着,要不晚上下班再写吧。
你看,如果一开始不抵制这些诱惑,一旦按下开始的按钮,后面的计划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有可能晚上就没有时间去跑步了,而对我来说重要的事情就被拖延了。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想到了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段子——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出版70余本专著,累计字数超千万,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等数十个领域。
当被问及如何做到如此高产时,他只回答了简短的一句话:“绝不拖延。”
56年的学术生涯中,柳比歇夫坚持一个原则:想到做什么,就立刻按下怀表计时的按钮。
嘀嗒转动的秒针,给他一种时间拼命流逝的紧迫感。
柳比歇夫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不管事情结果如何,总是先将想法付诸行动。
而他最终也用丰硕的成果告诉世人:很多事先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要行动起来,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然后,我告诉自己,我今天9点之前一定要把公众号推文发出去的,给自己立一个军令状,设置好时间节点。
于是我按设定好番茄钟,退掉微信,立马写起来。
就像古话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计划一旦中断,就只会让拖延变得更加严重。
那设置时间节点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设置好时间节点的目的,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做事效率,可以避免其他事情的干扰,时间紧迫的状态下,打字速度就会明显提升,思维转动就会变快,因为自己给大脑安排了一个明确指令。
而在生活中,处处以做到最好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会因为达不到预期而失望。
完美主义是对自己的期待过高,而对于拖延症来说,要克服自己的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完美,要完成。
所以,我决定,今天先把这个问题先浅浅去思考一下,明天我就知道如何避免这个坑,不再利用早上宝贵的时间去看一些公众号推文。
告诉自己鼓起勇气去做,一脚油门踩到底,然后继续修改。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没有十分完美的作品,恐惧来源于大脑的无限放大,勇气打开,你会发现外面什么都没有。
就像张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后,感谢柳比歇夫先生的这个方法,有效地拯救了我的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