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对各类社交软件产生厌倦心理,高楼林立,遮天蔽日,人像是被关在一个一个小盒子里。
时常想起小时候,没有手机、电脑,甚至电视也没有,还是能欢快的度过一天。
有玩伴的时候,大家一起玩各种游戏,纸牌、纸板、弹珠、捉迷藏、过家家、下河摸鱼螃蟹......玻璃弹珠五光十色,实在美丽。收藏的特色人物纸牌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有时漫山遍野疯玩,自制最原始烧烤,从家里悄悄带一些肉,串在签子上,每次都烤糊,每个人只分到一点点,却像什么山珍海味一般。
没有玩伴的时候,一个人在屋后的树林里搭起一个秋千,可以荡得很高,自娱自乐。或者把跳绳绑在门口两边柱子上,就像有很多人的时候一样,小时候可以跳很高,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
过年回家看到爬过的树,真的很高,看着都心惊。想不起当时怎么无所畏惧,轻而易举就爬到顶端,摇摇晃晃,就算心里有点害怕,也被勇敢淹没。
一直觉得无比幸运的是,童年时候和山林田野靠得那么近,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这样的经历可以在很多年里持续给予我力量,无限生机。
一直有过客心态,想找到心安之处,或许从心安之处走出,目的就不再是回归,而只是一直往前走,直到生命停歇,人生没有回头路。
察觉到人对于手机或许过于依赖是在刚上大学那会,大家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彼此不太熟悉,眼睛紧紧盯着手机界面。我一个人不看手机,也并没有与人交谈,只是看着周围,看着一个个埋下去的头。
手机于我而言,只是一个通讯工具。
不打游戏、不看剧、不看小说、不听歌,也不网上购物。真不知道在新环境里是怎么度过的。
后来逐渐的开始接受各类社交、娱乐软件,生活看似丰富起来。当发觉在各类信息、视频中不知不觉消耗掉许多时间后,就开始卸掉那些软件,辅之以另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
到现在,手机上就通讯类软件就微信、QQ(不怎么用),娱乐类软件倒不少,网易云音乐、各类视频软件3个、小红书,还有一个拍照的,其他就没有了。多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不是在这些娱乐软件上漫无目的地杀时间。
有多平台分享、记录的习惯,不同平台的调性不一样,有的是文字为主,有的是图片、视频,有的开放,有的封闭。还有另一个考量是,个人信息在其中是否能长久保存。
所有的社交软件本质上来讲是商业行为,平台不仅要从中获利,还有权利对用户言行管理。即使如朋友圈这样尚属于私域的地方,还是要受平台方以及你的好友的“监视”。更别说其他软件,动不动限流违规封号。
此外,一个软件自身也不稳定,说不定就突然倒闭了,或者在升级之后,存在数据损坏或者无法使用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有一些缓解的办法是进行定期、多载体备份。很麻烦对不对,这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弊端之一,信息的不稳定,对载体的依赖性加强。
有些时候也会怀念纸笔书写的年代,保存妥当则可以“纸寿千年”,丢失则丢失了。这种观念下会更加珍惜吧。
如果完全没有记录、社交、分享的需要,那自然没有以上烦恼。
作为一个普通人,别人才不关心你的生活,只有自己才会珍重自己。正因为如此,我更想记录与分享一些事情、想法,所以也就得接受带来的诸多不便。
同时也明白,一个人的信息记录最终会消散,因为没有“保存价值”。长久保存需要物质条件,存储空间有限,只能选择有价值的保存。
消失的必然,反倒让人释然,你知道结局已经写好,现在只是在经历过程,所以才想最大限度的让这个过程随自己的心意。
我在用心写下自己想表达的,你看到这些文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