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上人。”这是摘自网上一个高中女生说的话,在一众“鹏同风起,直上九天”、“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能是我”这样的高考誓词中,这句“不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没有人上人”显得尤为的特别。用一句大言不惭的话来说,我非常欣赏这位女生。当然,可能人家本就比我要优秀很多,我也没什么资格去用“欣赏”这样的略带上位者意味的词来称赞她。但这无法掩盖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内心的喜悦和感动。
为何我会如此喜悦和感动?因为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我们社会无比稀缺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主流的氛围中,人们习惯把人划分为人上人和平庸的人。用更加通俗一点的话来讲,人们希望自己能踩在社会中更高的位置中。而当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时,他们在乎的不是那些身处低位的人该怎么办,而是如何才能继续爬上更高的位置。同样人们深知,倘若他们没有爬上高位,成为人上人,那么也不会获得上位者的关心和在乎。因此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存在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驱使着我们习惯在生活中时刻提防着别人,而这种提防的具体表现就是与人比较。而这样的价值观从我们出生起始便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譬如,上学时我们的成绩会被拿来比较、我们的性格会被拿来比较。长大之后,我们的工作会被拿来比较、我们的性别也会被拿来比较。等结婚生了小孩,我们对小孩的付出和投入也会被拿来比较。而最遗憾的是,这种比较并不总是被动的,很多时候,我们主观上也认可和习惯这样的比较。虽然我们从小也被教育着要尊重弱势群体、要信任他人、要团结平等。但试问哪句话的影响力能大得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鲤鱼跃龙门”这样的观念对人的影响。而后者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深骨入髓,是因为这个才是贯穿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底色。这种影响力是我们在口头上高喊多少次尊重、平等都不能比拟的。事实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早已一次次见识和经历了“人上人”的意义,并且对此习以为常。
我们不会去思考如果自己成为了人上人之后,那些被自己踩在脚下的人该怎么办。我们只会在口头上表达对弱势者的同情,却从不愿去了解和思考弱势者之所以成为弱势者的经历和造成这样境地的原因。然后,会去同情弱势者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了,更糟糕的是不少人骨子里看不起弱势者,他们把弱势者之所以弱势的原因归因于“都是因为他不够努力”、“这人太老实”、“这人不会来事儿”。而不少弱势者也会为自己的弱势找寻一个仿佛还说得过去的缘由,叫做“我确实不会来事儿”、“这都是命”。可是,心思简单、心地善良、做人老实有什么错呢?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尊重反而得到的总是更多的嘲讽呢?对于人的评价体系为何如此狭隘和单一呢?不幸的是,他们有的不愿去思考真正的原因,有的则深知在社会洪流中,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人与人生来所拥有的资源并不公平,但人格是平等的,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文明,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有让这个社会趋于平等、彼此尊重的共同意志,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他们知道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追求绝对的平等是极其危险的,但他们仍然会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加平等那么一点点而付出努力,这不是因为他们谁有多伟大,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许多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总能在一些弱势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局外人,他们意识到,当他们是强势者的同时,也是弱势者。
他们知道他们为弱势者发声,实则也是在为自己发声。美国的女性平权运动的发展便是以黑人解放运动的成就为契机而产生的。设想,如果在这一次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支持黑人的只有黑人,尊重女性的只有女性,结果将会是如何呢?诚然,黑人的解放对我而言看上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因为我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我也没有歧视过他们。但我知道,弱势群体的抗争,需要更多所谓“无关者”的支持。我愿意去发声,不是因为我能完完全全感同身受,而是因为我们都在捍卫共同的价值——尊重与平等。如若平等与尊重在此受挫,我又如何期待有人会为我发声呢?
我在年幼无知时总是厌恶平凡,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可人如若能一辈子不去折腾别人,平凡、平安的度过一生,那是多大的福分。究竟是什么使人厌恶、甚至畏惧平凡呢?或许是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放弃竞争,自甘平凡后,并不能真正获得平凡和平静。有太多过往的经验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
还有一种声音是,平凡者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因此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不应该甘于平凡。然而事实上,恰恰是很多不甘平凡、争做人上人的人,一边拼命地往上爬,一边拼命地将他人踩在脚下的人,之后站在强者的位置上肆意行使自己拼命得到的特权,恰恰是他们频频地在让这个社会陷入水深火热。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人无奈的,真正让人无奈的是,尽管我对这样的价值观深恶痛绝,但我深知,当我踏入这片泥潭中时,我没有跳脱出这个循环的自信,我的经验告诉我,谦让并不会为我带来安全和宁静,我确信我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欣然地放弃比较和竞争。或许你说你可以放弃职场的竞争,但你能够做到放弃养育孩子的竞争吗?或许你可以不要孩子,但容貌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同样无处不在。
如果看到这里时,你的疑问是“这个世界需要科学家、需要思想家、需要工程师,如果大家都去自甘平凡,那么社会还怎么进步。”那么这恰恰说明你还停留在把人区分为“人上人”和平凡人的话语体系中在理解问题。事实上,真正剔除“争做人上人”这样的价值观后,一个科学家或是一个清洁工,大家在人格上便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这个世界做着自己的贡献,或许科学家的贡献看起来更加耀眼,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地位排序的原因。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职业、走了不同的道路、成为了不同领域的专家而已,他们都该同样地被尊重。理由很简单,有些人究其一生终于从乡下走到了城里,成为了普通的市井小民,而有的人从小就被送到国外接受最好的精英教育,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看到的是不同的天,如果我们总以结果来定义人,那对于一点一点从底层爬起,同样努力地活着的人来说,就太不公平了。(竞争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错在畸形的竞争,错在赢的人居然就可以骑在输的人头上。)
我想说,每个个体都有资格来到这个世界并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应该被尊重的,这与输赢无关、与人种无关、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无关、与学历无关、与容貌无关。只有当人打心底里认为自己即便没有那么优秀也是可以被尊重的,即便和别人都不一样也是可以被尊重的,人才能从无尽的内卷和比较中解脱,人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尽情的绽放自己。
我知道,这种想法十分理想主义,现实会一次次告诉我这种想法起码在现如今的社会氛围中是不现实的,我对他人付出尊重和善意,得到的并不一定会是善意的回应,反而有可能是他人的恶意和嘲讽。但一贯如此并不代表这样就是合理的、就是理所应当的。我无权去管别人,但如果每个人在面对这样的社会潜规则时都选择顺从,开始对他人建立起一道高墙,像许多聪明人做的那样在生活中保持审视、保持提防、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畸形的价值便永远不会有所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