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影片还没上映的时候,在视频号就刷到了很多片段,说的都是老戏骨的演技炸裂。
后来剧透多了,知道梁家辉和叶童这对夫妻最后离开,觉得结局不好,便不打算看了。
毕竟这样的年纪,不太想去看悲剧题材,不想去看不好的结果,免得心塞。
但是看到评分很高,还是忍不住买了票去看。
可见如今看一场电影都要纠结好久,人生做决定总是那么困难。
这生活啊,总是希望给自己找个乐子,而不是给自己添堵的。
能够笑的时候,绝对不要哭。
虽然有了心理预期,倒是能够平静的看剧情,就像一个旁观者,但触动心灵的时候,还是流了泪。
散场的时候,旁边坐着的男孩子摘下了眼镜,偷偷在擦眼泪。
《我爱你》的前提是需要“我爱你”,否则过一辈子,也不会生死相随,念念不忘。
然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生死相随,念念不忘的做到我爱你?
忽然我想到了父母,他们应该算是。我没有听到过他们说爱你,包括对我这个宠爱有加的小女儿都不曾说过,但是父亲病了9年,母亲的守护照顾,无怨无悔,不比梁家辉的山哥做得少。
记得父亲去世那天,母亲哭着和我说:“我生你大哥的时候,你爸下乡土改回不来,托人带回来两斤鸡蛋和一个猪脚给我补身体。”
那是6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为了母亲也是用了心,而母亲则记了一辈子。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爱情,不言不语,但是用平淡的岁月互相守护。
人生逃不过生老病死,这里就说到了老,说到了病,说到了死,让人很是焦虑,谁都逃不过。
人从出生就走向死亡,是不是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
那些还没来到眼前的的悲伤就不要多想了,好好活在当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不要为什么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置气。
说说印象最深的三鞭子,从开始出场的误会,就是倪大红的三鞭子和惠英红结缘,高潮是梁家辉叶童的孝宴上,三鞭子怒打酒席,训斥不孝子。到后来的结束,他俩在农村生活在一起,也是三鞭子在村道上,首尾呼应。
还有两顿饭,父母结婚纪念日的聚餐,到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各有各的事情,对父母丝毫不搭理,还很不耐烦的样子,感觉很心塞。
和父母离开后大摆孝宴,还笑嘻嘻的说是喜丧,看着让人心酸。
最后夫妻俩吃饭后目送孩子们离开,梁家辉最后一次悄悄的给出嫁的女儿塞钱。
而倪大红和惠英红在后面默默的看着。
最后梁家辉叶童夫妇自杀,最后拜托处理后事的也只是朋友而已,为了儿女想得太多,但儿女并不知道。
做父母的总是用尽了全力去爱孩子,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让孩子受累。
孩子能够知道的又有多少?能够回馈的有多少?但是父母都是不强求的,只会心疼孩子。
孝宴的那一场戏是高潮,那三鞭子我真的看得很解气。
最后孩子们低头认错跪拜,可是,父母回得来吗?也许会后悔一辈子,但是最多的可能性就是难过一阵子,就该干嘛干嘛去。
其实,父母也是愿意孩子忘记的,好好生活,该干嘛干嘛去。
记得我母亲重病时对我说:“以后妈不在了不要想我,想妈妈会太痛了。”
因为妈妈想外婆,太痛了。
搬家好几次,外婆的最后一张照片都遗失了,后来找不到老照片,妈妈很难过。
《我爱你》说的并不只是老年人的爱情,还有友情,还有亲子关系。
欢乐的背后藏着很多悲伤,悲伤的背后也有欢乐支撑,人生悲欢离合都是常态,就坦然接受吧,不要没事给自己找抽。
如果遇到爱自己的人是好事,可是最后还是得离开,就会痛彻心扉。
好像梁家辉叶童这一对夫妻,真的病了那么久,还是不放弃,最后一起死,让我想起了父母。
父亲中风后,一直是母亲在照顾,九年啊,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两头的亲戚。
父亲去世后没有几年,母亲也生病了,病了一年多也走了。
母亲是承受了多少焦虑、悲伤、恐惧以及其他多种负面情绪的压力,才会倒下来。
身体最终扛不住情绪和生活的压力。
忽然好心疼妈妈,她也没有爸爸妈妈了,丈夫病了,孩子小,家里穷,亲戚多,她小小的身躯怎么扛得住啊,还是得硬扛着,终于身体扛不住了。
好想穿越回到过去抱抱妈妈,好好的爱她。
其实不爱也好,也就不会痛。
可是不爱吧,好像生命又缺了点东西。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就是好好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无论谁爱你,生病的痛苦都是自己扛的。
关于倪大红和惠英红这一对,真的是要夸夸演技。
老年人如果还有热情还能爱,其实也是好事,故事可以结束,但是生活还会继续,后面总是会生病老去,还有一个人先走的日子,可以说吧,越爱就会越痛,可是,没有爱的日子,难免有点凄凉。
生活就是这样悲喜交集,而生活就是这样岁岁年年的继续。
电影看完还有两个彩蛋在后面。总是喜欢彩蛋的小温暖。生活中,也给自己多埋几个小彩蛋吧。
祝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