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抽空去看了最近的票房热作《长安三万里》,要说惊艳其实只就故事情节而言也不太能称得上惊艳,更多的像是一种科普教育,但是总归来说,有这样一部片子有这样一种情怀去做这样一部不太迎合主流资本市场的电影,总归是好的。
大概可以看出来,电影有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李白从早期的放浪不羁恃才傲物到报国无门飘然世外再到最后自己和自己和解,透过他的故事可以看出来唐朝盛世的包容但也看出来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就是阶层的固化和士大夫阶层的腐朽,同样也能看出来其实李白不适合从官,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的妥协过,无论是赘婿也好曲意逢迎也罢,他所要做的都是要实现心中的理想报复,但是他的志向他的理想他的浪漫主义并不属于这个时代。
第二条线是高适,从少年不得志到边塞诗人再到封疆节度使,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的花终会有天绽放,他和李白不同,李白最风光的人生是超然世外是盛唐风采,是长安城里的夜夜笙歌,他的人生却和帝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年少时唐朝盛世欣欣向荣,他却郁郁不得志,中年乃至晚年时安史之乱民不聊生,他却能一展抱负报国有门,虽然已经弹指一挥间过了几十年,但是依旧可以看到理想的信念在他身上从未死去。
最后一条线是唐朝的其他诗人和长安城、扬州城、黄鹤楼的变化,纵然千古风流人物依旧不过转瞬云烟,在帝国的消亡里没有人会再去在乎曾经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城,没有人再会去记住晴川历历汉阳树的黄鹤楼,这时候就需要有高适这样理想主义甚至木讷的人出现,来挽救帝国的荣光。
最后升华的部分可能就是想表达诗歌的意义不会随着一个时代的消亡而消亡,但是诗歌总是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所以为什么唐朝那么多伟大的诗人,但是大多数人最喜欢李白,因为他的浪漫主义是超出这个时代的,所以他即使在那么群星璀璨的盛唐任然熠熠生辉。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的电影,大多数人感动的原因是因为诗词本身所具备的灵魂共鸣,从“天生我才必有”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这种千帆历尽、关山难越的对比,再配上立体的画面冲击很难不让人悸动,但是归根结底就电影剧情本身而言这种冲击感是不够的,而且由于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完李白、高适、写完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兴衰本就太难,所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就很难均衡,大多数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高适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而李白则表现的有些模糊,既没有很好展现他身上的恃才傲物、超然世外,也没有很好的刻画出他的赤子之心、拳拳抱负,而且在某些方面用力过猛,导致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显得有点张狂功利,人们不得不通过脑补记忆中的李白来填补和理解电影中的这种塑造。
当然,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尤其作为一个宣城人,谁人不爱盛唐、不爱李白呢。